时间:2020-11-28 01:06:14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庄浪暖锅
    
    洋芋包子
    
    酸辣土豆丝
    
    土豆炖牛肉
    
    大盘鸡
    张胜荣
    在我印象中,凡是曾经带有“洋”字的东西,必是舶来品,比如洋火、洋糖、洋柿子、洋瓷碗等,不胜枚举,果不出所料,洋芋还真不是产自中国,这种原产自南美洲安第斯山区,有着5000年以上栽培史的粮食作物,十六世纪被一个西班牙殖民者带到了欧洲,漂洋过海传到中国已经是明朝的事儿了,不过这个几经辗转姗姗来迟的外来客,远离故土却一点儿也不认生,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生根发芽,繁衍生息近四百年,而且它似乎还特别钟爱干旱少雨的大西北,像定西和我们庄浪这样贫瘠的土地,种出的洋芋却是出奇的好。
    洋芋,学名马铃薯,又名土豆、山药蛋,我们庄浪人乃至西北人,更喜欢将其称为洋芋。
    庄浪人爱种洋芋,也爱吃洋芋,上顿下顿不离洋芋,加之庄浪人朴实憨厚如洋芋,因此被外地人戏称为“庄浪洋芋蛋”。在那个靠天吃饭、缺吃少穿的艰难岁月里,是好种易活的洋芋养育了庄浪人。如今,不愁吃穿的庄浪人依然爱吃洋芋,两天不吃洋芋就馋得慌。家庭煮妇们变着花样将洋芋蒸、煮、煎、炒做成各种美食,让人百吃不厌。而用洋芋淀粉加工成的粉条,成了庄浪的土特产远销省内外。洋芋成了庄浪人仅次于主食的第二大食物。
    庄浪县城人的一天,是从早点摊前一笼热气蒸腾的洋芋包子开始的。每天早晨的洋芋包子店生意火爆,顾客盈门,上学的学生、送孩子的家长、上班族们将小店围得水泄不通,要包子的、要汤汁的、要豆浆的声音此起彼伏,可忙坏了店家!学生们急着赶学校去,用食品袋子提溜着两个灌汤包,边走边吃得满嘴红油。上班族一般要三五个洋芋包子,一碟子辣子醋汤汁,再要一碗豆浆或小米粥,坐在桌前用勺子将包子挖开一道小口,灌两勺汤汁,怕汤汁粘到嘴上,吃得小心而斯文。等错过上学上班高峰,已经是早晨八九点钟了,此时的洋芋包子店该轮到晨练归来的大爷大妈们了,几个人围坐一桌,眼前摆一盘洋芋包子,一碗辣子醋汤汁,每人再要一份熬得软烂的浓粥,一边议论着世界风云,谈论着家长里短,一边慢慢享用着这份平淡却醇香的早餐,时光很慢,日子却特别滋润。
    小城人如此钟爱洋芋包子,在馅料的配制上一定有什么独特的秘方吧?其实不然,洋芋包子制作方法是将普通的洋芋洗净削皮后,擦丝或切丁,里面和了油盐和五味调和,个别还和了地软,用老酵子发面蒸成的。工序和制作方法都很简单,但就是揽了很多人的心。
    等小城的洋芋包子店打烊了,也到午饭点儿了,小城人的午饭若无特殊事情,大都是在家里吃的。俗话说,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午饭是马虎不得的,电饭煲里是早晨上班前提前预约好的米饭,再炒几个荤素搭配的小菜让午餐更丰盛些。但不管怎么调配,餐桌上似乎少不了洋芋的影子,不是土豆炖牛肉,就是醋熘土豆丝。我家五口人,口味各不相同,但都对大疙瘩洋芋汤菜情有独钟。其实大疙瘩洋芋汤菜也挺好吃的,制作起来也并不麻烦,洋芋削皮洗净,用滚刀切成大洋芋块,再切几片白菜帮子或者南瓜块,油锅里扔几粒花椒、生姜蒜瓣、红辣椒丝,爱吃麻辣的放入一点火锅底料,然后将各样菜倒入锅内翻炒,放入适量的盐、调料,倒入几滴老抽和蚝油上色提鲜,多炒一会儿再注入清水,汆入粉条、豆腐片和青菜,慢慢熬炖到以洋芋软烂为好。其实这种洋芋汤菜与猪肉最搭,炒菜时挖一勺猪肉臊子炒进去会更加入味,就着软馒头吃,那叫一个过瘾。
    小城人的晚饭以面食为主,吃面能让人晚上睡觉胃里舒服。“一样的面,百样的做。”庄浪人能将一碗白面做成“雀儿舌头”、揪面片,还可以做成半尺长的棒棒面(也叫汆汆),更能做成又细又长的长面。庄浪的煮妇们除过做长面不和洋芋外,其他面食都爱和个洋芋片或者洋芋条。即使做干拌臊子面,肉臊子里都能发现洋芋丁的踪影。小城有两家“饸饹面馆”的臊子就是由肉丁、胡萝卜丁和洋芋丁炒成的。
    别以为洋芋只是家常饭上不得台面,它们一样能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堂。酒店里的干锅洋芋片、土豆烩牛肉、干锅土豆虾、羊肉小炒(有粉条)都是小城人所钟爱的美食。若三五人小聚,大盘鸡最能解馋,鸡肉熬得酥烂,洋芋饱吸了麻辣鸡汤汁,辣而不腻,又有鸡肉的香与洋芋的醇,比鸡肉还入味好吃。每次吃大盘鸡,众人专挑洋芋吃,吃到最后,盘底洋芋一块不剩,鸡肉却留了不少。若是来了外地客人,餐桌上主家定会点两个庄浪特色菜——庄浪小炒和莜豆面丝拨糊。不知道的人以为“庄浪小炒”是个多么神秘的菜,其实是寻常百姓饭桌上常见的洋芋面筋。将洋芋用擦子磨成洋芋糊糊,和少许面粉,摊成洋芋摊饼,再将饼切成小块,油锅里放入蒜苗、肉片、洋芋面筋和炒鸡蛋,撒入五味调和翻炒几下就成了。莜豆面丝拨糊过去是农家人的饭食,如今成了城里人尝鲜解馋的农家饭。莜豆面丝拨糊属于粗粮浆水饭,和大疙瘩洋芋块是绝配,莜豆面和成稠糊糊,铲在铁铲上用筷子一疙瘩一疙瘩地拨进锅内,有人还将其戏称为“鬼跳崖(方言读ái)”。莜豆面丝拨糊解油腻还解酒,常常一上桌就被一抢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