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1-13 08:16:17来源:四川日报
    舒銮兵的高槐书院,复古风格“独树一帜”。
    ●“如果不买,这些书就只有被卖到废纸厂打成纸浆,太可惜了。”
    ●“买书纯属爱书,没想过要转卖,也不关心现在到底价值多少。”
    ●“想把书跟村里正在发展的旅游结合起来,打造读书为主题的民宿等。”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梦琳/文 肖雨杨/图
    距离城区10多分钟车程的德阳市旌阳区高槐村,如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网红村”。11月7日,记者进村后,沿着村道再开 10多分钟,爬到小山坡顶上,高槐书院就掩映在树林间。
    这个今年4月开业的书院,共两层,总面积约600平方米。一进门,一排一排摆满书的书柜,几乎塞满了整个空间,夹在“书山”中的人行通道狭窄低矮,全然一座“精神粮仓”。
    书院的主人舒銮兵,原本在德阳经营一家饭店,因为爱书,20多年间,他收藏了20万册书,并自费投资建起了这个书院并免费对外开放。他的微信朋友圈的个性签名这样写道:你若喜欢看书,我请你喝茶。
    第一份工作:要允许我买书
    舒銮兵个头不高,谈起收藏的书,快言快语。1969年出生于德阳一个农民家庭的舒銮兵,小时候大量接触书的机会不多,是武侠小说和连环画,让他心里埋下了爱书的种子。
    高中肄业,为了生活,舒銮兵到一家公司当业务员。“那个工作需要经常出差,收入不高,我当时给公司提了一个要求,我去出差买的书,能不能帮我报销了。”舒銮兵说,公司同意了,自己也从此攒下了“第一桶书”。
    后来,舒銮兵去学了厨师,自己开饭店,有了更多经济基础支撑自己买书。新书买旧书也买,不久就与好几个卖二手书的书商成了熟人,书商有什么新到的好书就会给他电话,问要不要。到现在,在当地收书人行列里,舒銮兵都小有名气。
    舒銮兵20万册大体量的收藏,源于几个关键节点。多年前,德阳一个工厂拆迁,厂图书馆也要关闭,馆藏的书籍无路可去,舒銮兵得知后,将这一批近两万册图书全部买了下来。“他们问我买不买,如果不买,这些书就只有被卖到废纸厂打成纸浆,太可惜了。”舒銮兵说。后来,当地一所学校搬迁,图书馆的书,也被舒銮兵全部打包买下。
    正是不断“大手笔”买书,舒銮兵收藏的书越来越多,已收藏了20万册。他开玩笑说:“自己是‘被迫’收了这么多书。”
    收藏六千多册杂志创刊号
    舒銮兵收书,没有什么偏好,文学类、历史类,还有专业学术性类,他都买。
    在舒銮兵的收藏中,有不少工具书,时过境迁,很多早已失去了使用功能,但也能从某个方面见证当年的社会生活,例如光明日报社在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读报辞典》。“那个时候报纸上会出现很多不认识的新词汇,就要靠翻工具书,不像现在,遇到不懂的,网络一搜就什么都知道了。”舒銮兵说。
    记者翻阅了一下这本《读报辞典》,融易资讯网(www.ironge.com.cn),里面内容非常详细,社会、自然、经济、文化等都多有涉及,还有当时比较新潮的“汉字信息处理”等词汇,辞典中解释道,汉字信息处理就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和自动化技术对汉字信息实现机械化、自动加工处理的一项新的科学技术。
    另外,舒銮兵还收藏了6000多册杂志创刊号。上世纪80年代,杂志出版非常兴旺,全国各地新创办了不少杂志,许多人家里也有订杂志的习惯。在当时,舒銮兵就有意识地收藏各种杂志的创刊号。“我在收杂志的消息很多人都知道,一些藏家手里有要转卖的,都会来找我。”舒銮兵说。
    其中,包括《读者》这类有名气的杂志创刊号,以及《中国国家地理》(原名《地理知识》)。这些杂志价格不菲,在10多年前就卖到五六百元一本。“我还收集齐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全套,从好几个藏家手里买来的,凑齐了从创刊到现在的一整套。”
    而另一些杂志,早已休刊了,只在舒銮兵这类的藏书家手里,留下了曾经存在过的痕迹。
    这些年,收藏这些书,究竟花费了多少钱,舒銮兵也没有仔细算过,但粗略估计,怎么都超过了百万。“我买书纯属是为了因为自己爱书,这些书没想过要转卖,也不关心现在到底价值多少。”舒銮兵说。
    把书院建在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