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1-08 01:18:28来源:人民日报
    尼玛扎西选育良种带动农牧民脱贫致富——高原留下青稞香(时代先锋)
    
    尼玛扎西在试验田内观察青稞长势。资料照片
    这个秋天,雅鲁藏布江两岸的青稞又迎来了丰收,但选育高产青稞的尼玛扎西却再也看不到了。
    尼玛扎西,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以下简称“西藏农科院”)原党委副书记、院长,被誉为“青稞博士”。作为西藏青稞科技重大专项、西藏农作物育种的首席科学家,融易资讯网(www.ironge.com.cn),尼玛扎西带领团队,先后选育出了20多个青稞新品种(系),其中“藏青2000”品种平均亩产达350公斤,为西藏年粮食总产量突破100万吨做出了重要贡献,惠及雪域高原上百万农牧民。
    今年9月5日,尼玛扎西在西藏阿里出差途中,不幸遭遇车祸,经抢救无效逝世,终年55岁。
    “让村里人都能吃饱,不再为粮食发愁”
    尼玛扎西的家乡,在西藏山南市扎囊县扎塘镇杂玉村,那里土地贫瘠、干旱少雨。“村里种的青稞长得矮矬矬,收割时还得跪在地上收。”尼玛扎西的哥哥桑杰洛布回忆,“青稞品种不好,籽粒长不熟,不能当粮食吃,只能拿去喂牲畜。”
    那时候,尼玛扎西一家人只能靠烧制陶器的手艺,去泽当、琼结等地用陶器换粮食。常常一走就是八九天,难卖的时候要半个月,才能换回三四袋青稞。
    “我小时候就和妈妈说,希望爸爸和哥哥不用四处去以土陶制品换取青稞种子,想让青稞长得好、产量高。”尼玛扎西曾回忆那段艰苦岁月。“让村里人都能吃饱,不再为粮食发愁”的愿望在他心里默默生根发芽。
    天资聪颖,加上勤奋好学,1982年尼玛扎西怀揣儿时的梦想考入西北农大农学系,杂玉村走出了第一个大学生。后来他又考取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硕博连读,成为西藏历史上第一个农学博士。
    1992年,他以优异成绩获得前往加拿大沙斯克春恩大学进修深造的机会。尼玛扎西曾说,“当单位来信希望我学成回国时,我知道这是家乡人民在呼唤我,我心中陡然升起强烈的责任感,我应当回国。”无论身在何处,他始终眷恋着高原热土,学业完成后,放弃了国外科研机构的高薪聘请,毅然回国,从事高原农业和青稞育种研究。
    一颗种子,扎根在高原,开始慢慢地发芽。
    “做一名受农民欢迎的‘土专家’更值得骄傲”
    深秋时节,扎囊县孟卡荣村的青稞刚刚丰收,农民们正驾驶着拖拉机深松耕地。
    “出苗时,尼玛扎西院长来过;8月25日,他也来过;他说收获的时候还要来。”村支书嘎玛欧珠清楚记得,尼玛扎西院长蹲点在村里,从选用良种、科学技术、田间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指导,“他话不多,每次一来就冲到地头开始忙碌。”
    “村里从2013年开始种‘藏青2000’,现在全村共种了800亩,今年亩产650斤左右。”嘎玛欧珠说,从亩产不足300斤到亩产300多公斤,从人均年收入4000元到1万元,高产青稞改变了村民的生活面貌。2016年,孟卡荣村整村脱贫摘帽。
    为了选育青稞新品种“藏青2000”,尼玛扎西和他的团队倾注了近20年的心血。
    青稞主产区的示范推广田,他要去;气候差异明显的偏远山乡,他也要去;连外出开会赶飞机的间歇,还要跑到机场周边的农田去察看、记录青稞长势状况。
    “刚开始试种时,尼玛扎西院长每天起早贪黑,在田间地头和农民一起,经常一连好几个小时喝不上水。”在白朗县金嘎村村主任普琼印象中,尼玛扎西是一个能和农民打成一片的“土专家”。
    西藏农科院农科所研究员禹代林告诉记者,尼玛扎西常说,要善于听农民说话,说农民听得懂的话。“比如,一亩地要施50毫升农药,农民可能没有概念。你跟他讲,施‘两瓶盖’的农药,他就懂了。”
    “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贡献大小,不是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少论文,而是有多少成果能被农牧民使用,帮助多少农牧民脱贫致富。”在尼玛扎西看来,“做一名受农民欢迎的‘土专家’更值得骄傲。”
    浏览尼玛扎西的微信朋友圈,多半是旅途奔波中的工作感悟:“一路普降大雪。对草地作物返青利好,但望尽快阳光普照以免雪灾。察隅县今晚对于只带夏天的衣服的人,好冷。”“墨脱寸土寸金:果园里种植玉米,玉米间种稻秧;平缓土地开垦农田,缓坡地修成梯田种植水稻;坡地开垦成水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