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1-06 03:10:11来源:东方网
    东方网记者解敏11月5日报道:浦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浦东开发开放30年来的巨变,离不开良好社会治理的有力支撑。“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就是浦东在社会治理领域进行的成功实践。“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全面加强党建引领下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持续推动管理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为居民群众提供就近、便利、稳定的基本服务,有效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
    “家门口”服务体系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
    前不久,塘桥街道获得了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塘桥街道南城居民区是上海最早发现新冠确诊病例的社区之一。小年夜当天,一名从武汉出差返沪的居民被收治、确诊,恐慌情绪迅速在小区蔓延。关键时刻,居委把全市的部署要求细化为“五个包干”“三个闭环管理”“挂图作战”等一系列有力举措,为抓好社区防控明确了路径。
    疫情爆发后,社区工作者挺身而出、夜以继日,前后100多天坚守岗位。南城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吴斌斌指着墙上手绘的疫情防控图说,初期大家都是边摸索,边防疫,每天随时更新92个楼组的变化。上门入户排查、顶风冒雨值守,处处都有党员、社区工作者的战身影。居民区还首创了“无接触式”发放口罩,在制度保障下无一遗漏的落实各项防疫措施,确保确诊病例不扩散、密接人员全隔离、输入风险严防控,为居民织密一张隔绝病毒的安全防护网。村居抗疫工作人员,在平凡的社区岗位上坚守阵地,共建美好家园,践行着“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
    “家门口”服务体系在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中经受住了检验,发挥了重要作用。抗疫取得初步胜利后,社区又进一步全面总结疫情防控经验,依托疫情期间建立的51个“守望家园群”、51个护楼队及23个先锋队,做好重点地区返沪人员健康管理,形成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强大合力,坚决打好小区疫情防控保卫战。
    吴斌斌说,“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实施三年来,创新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为居民自治共治提供了重要支撑,成为党组织联系居民群众的重要枢纽,也为居民协商议事、合作做事搭建了平台,居民从中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
    田野大型居住区摇身一变 成为功能齐全的缤纷社区
    周浦镇是一个人口导入区,目前常住人口近28万。其中的周欣社区是近10年来在田野上快速建成的大型居住社区,居民每天对衣食住行都有大量需求,按照规划,社区会有一些标配的公共服务设施,但这仅仅满足了最基本的需求。除此之外,居民还有很多个性化、特殊的需求希望能够在家门口获得回应。
    周浦镇党委书记吕东胜告诉记者,镇政府首先从规划的优化着手,来提供更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例如调整优化教育用地规划,把原来两块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落地的土地提前调整规划,同时结合浦东新区重点打造的家门口服务体系,中心站点的打造,把各个支撑社区的配套用地中的办公空间“趋零化”,把原本相对封闭的办公空间打通,让居民能更便捷地办理事务。
    姚渔港全长2.9公里,两岸12个小区居民傍水而居,居民对健身活动设施的需求非常强烈。项目改造前,河道两岸空间环境单一,环境较差,防汛通道原路与市政桥梁缺少台阶,无法贯通。当地政府细心聆听了居民的建议,摸底居民需求,召开人大代表座谈会,明确各部门职责,开启了改造工程。如今这里成为了功能齐全、配套完善、景观优美、富有文化特色的滨水休闲廊道,为周边居民提供一个可观、可赏、可游、可动的线性活力滨水空间,提升周浦缤纷社区的景观亮点,得到了居民群众的交口称赞。
    同时政府部门也在积极挖掘居民自身服务自我的能力。位于周欣社区的中金海棠湾是一个居民结构非常年轻的社区,核心家庭有大量的少年儿童。孩子放学回家,如果父母很忙就没有人看管,出于这样的需求,居民自治成立了小雏鹰青少年服务中心,努力打造家门口青少儿之家。成立至今小雏鹰坚持儿童视角,先后组织开展了50多场次有助于居民区青少儿成长的项目服务,受到居民区家长们的欢迎。
    2017年5月起,浦东新区开始打造“家门口”服务体系,在居村提供党群服务、政务服务、生活服务、文化服务等七大类基本服务,让百姓“生活小事不出居村、教育服务就在身边”。三年多过去,秉承“把服务送到离群众最近的地方,希望老百姓在最熟悉的地方,感受到高品质服务带来的美好生活。”的理念,“家门口”服务体系还将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真正实现“生活小事不出村居、教育服务就在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