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0-23 17:40:57来源:人民政协报
    “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湾又多。”提起这首电影《刘三姐》中的《山歌好比春江水》,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
    10月17日至23日,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院院长龙倩,带着剧团新排演的彩调剧《新刘三姐》晋京展演。这一次,故事里的刘三姐不再反抗封建财主,而是在新时代和壮乡人民一起展开追梦的壮丽画卷。同时来京演出的壮剧《第一书记》和《我家住在铜鼓岭》,则反映了广西近年来脱贫攻坚的成果……用龙倩的话说,这些年,无论是戏剧院团,还是文艺工作者,大家都在努力用文艺为脱贫攻坚鼓劲、助力。
    用文艺作品反映壮乡脱贫成就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文艺工作者也是其中一分子。”早在2014年,龙倩和她所在的广西戏剧院就开始投入到脱贫攻坚题材作品的创作中。现代壮剧《第一书记》以2012年初,自治区党委选派3000名优秀机关干部进驻3000个国家级贫困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帮扶和带领贫困农民脱贫致富为创作背景,讲述了担任南天村第一书记的女博士刘莹与当地村党支部一道扶贫攻坚的故事,从一个侧面真实再现了广西当代共产党人的奋斗、奉献精神。
    龙倩介绍,当初创作时为了让作品更真实、更有说服力,戏剧院请来了100多位第一书记进行座谈,讲述他们驻村时的故事和遇到的困难。《第一书记》公演后,很多看过剧的第一书记都表示,剧中的故事引起了他们的共鸣。一位贺州市开山镇的第一书记说,他们在农村开展扶贫工作,开始的时候老百姓不理解、不配合,找不到资金还被说“风凉话”等情况,和剧里表现的非常相似。后来剧里讲到第一书记带给群众新方法和新产业,群众由刚开始的不接受到后来跟着一起干,而且干出成效了,也是他们所经历的。所以看到这个剧,融易新媒体,一方面觉得非常真实,另一方面也为自己作为第一书记感到自豪。
    随着广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作为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献礼剧目,广西戏剧院又创作了壮剧《我家住在铜鼓岭》。剧中的文化站代副站长田桂花,接到任务回到家乡铜鼓岭扶贫,从一筹莫展到困惑迷茫,最后凭着文化人的自信与追求,将古老的铜鼓文化融进时代、融进精神、融进新的生活,成功使家乡脱贫的故事。
    近年来,广西文旅融合产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村庄通过文化旅游摆脱贫困。在这样的背景下,戏剧院的创作团队通过走访广西宁明、东兰、马山、田阳、靖西等多地乡村的贫困扶贫点,根据很多素材采编,写出了《我家住在铜鼓岭》中扶贫改善人居生活,乡村振兴跨进了新时代的小康生活状态。
    “在用文艺作品来反映脱贫攻坚成果的过程中,我们的侧重点也是紧跟时代步伐的。”龙倩提到,今年已经到了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所以新创作的作品重点就不仅仅是表现扶贫了,而是要反映壮乡百姓脱贫后的精神风貌,这也就有了《新刘三姐》。
    很多看过《新刘三姐》的观众都说,这个故事并不是“旧瓶装新酒”,而是从故事的内涵、人物等等都是全新的。对此,龙倩介绍,《新刘三姐》的主创团队由广西本土专家与国内知名专家联合组成,既保留了彩调本土韵味,又展现了戏剧语言上的“新”;打破戏曲固有的程式化,让演员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体现了导演手法的“新”;剧中融入了电商、网络等一些时代流行元素,体现了内容上的“新”;甚至还将彩调剧山歌体与现代流行音乐结合,体现了艺术手法的“新”。“以新的主题、新的语境、新的人物、新的舞台向经典致敬。这些才是我们广西人民脱贫后展现出的新时代风貌,也是我们作为文艺工作者需要传达的文化正能量。”
    到农村一线去,让文化扶贫深入人心
    除了用心做好几台精品大戏,近年来,坚持送文艺下乡到一线贫困村屯,用文化扶贫,也是广西戏剧院一直坚持的工作。
    广西戏剧院每年都会开展近500场文化惠民常态化演出活动,其中有200场以上都会深入基层农村。“这其中就包括所有的国家级贫困村以及自治区级贫困村。”龙倩介绍,特别是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剧院的7个“文艺轻骑兵小分队”到广西融水、三江、龙胜、隆安、昭平、富川等地开展文化惠民演出。每次演出下乡,村民都从四面八方聚拢而来,有祖孙三代同行的,有好友结伴而来的,有些甚至连在镇上的生意都不做了,也要特意回来看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