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8 01:24:58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长春6月20日电 题:吉林以党建引领乡村善治、打造和谐乡村
    新华社记者高楠
    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记者在吉林采访了解到,该省通过抓好基层组织建设、抓实乡村文化建设、抓细矛盾化解机制建设,维护乡村和谐安定,让广大农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建队伍强集体 让乡村“兴”
    在梅河口市双兴镇双兴村,数以万计的木耳菌袋有序平铺在地里。小木耳做出大产业,该镇木耳产量占全市总产量的60%。
    “新盛木耳菌包厂是村集体领办,扶贫资金参股,村民个人入股,合作社经营管理的股份制公司。年产木耳210万袋,带动45户贫困户年增收5000元到5万元不等。每年为参股的两个村分红30万元,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双兴镇副镇长齐成新说。
    村党组织要想凝聚群众,就要有资源、有能力去提供服务。吉林省为此实施了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行动。吉林省委组织部组织三处处长辛峰介绍,针对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级治理无钱办事问题,吉林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产业扶贫,从今年开始,连续5年每年投入1亿元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将扶持2500个村,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注入强劲动力。
    木匠出身的齐成新早年间带领双兴村民打工致富,后被选举为村支书。在他的带领下,双兴村从昔日“打狼村”蜕变为先进村。“2016年8月20日我被提拔为副镇长。”齐成新格外珍视这个日子,当了17年村支书的他,“压根没想过能当上副镇长”。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子好不好,全看村领导。吉林省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党委书记、村党组织书记和第一书记队伍建设的意见》,其中提出,特别优秀的村党组织书记可直接提拔为乡镇领导干部。
    辛峰介绍,去年以来,吉林共调整优化村书记343名,提拔使用第一书记474名,各级表彰第一书记455名。省市县三级培训轮训村书记、村主任、大学生“村官”5.4万人次,强化了乡村治理的基础保障。
    “铸魂”与“塑形”并举 让乡村 “美”
    “科尔沁,广地貌,乌兰花,聚紫气……国与家,永相契,心向党,志不渝。”在白城市通榆县乌兰花镇乌兰花村,每家每户都挂着一幅192字的《村俗民约》,如今已是妇孺皆知。
    驻村第一书记王学范和扶贫工作队针对农村存在的陈风陋习,结合脱贫攻坚相关工作,将思想道德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进行提炼创新,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村俗民约》。
    “有了《村俗民约》,村民们自我评比、激励、约束、发展的思想意识明显提升。村子的风气转变了,脱贫工作更好开展了。”王学范说。
    近年来,吉林省抓实乡村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庄、进家庭,全省85%的村制定了村规民约,培树好家风、好村风、好民风。
    内为思想“铸魂”,外对环境“塑形”。吉林省近年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覆盖,加强乡村规划建设和整体风貌改善。推动各地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有效解决了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形成了人人参与、家家受益的浓厚氛围。
    走进梅河口市双兴镇福兴村,所有房屋被统一粉刷成白墙蓝瓦,每户院墙外都张贴着庭院改造对比照片。这是梅河口市围绕农村拆乱治违、庭院建设等内容,启动“百村示范”工程取得的成效。
    村民张桂文家的菜园子种着土豆、大蒜等作物,院子一角的降解池可对垃圾进行分类降解。“自己出工,政府拿钱,改造后住着敞亮多了,给个楼房都不换!”她说。
    “百姓说事点”解矛盾 让乡村“和”
    舒兰市水曲柳镇锦德村“百姓说事点”信息员孟庆德最近又成功调解了一起邻里纠纷。“大事小情都在我这调解,村民都挺满意。”他说。
    为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自2010年起,舒兰市司法局依托各村屯小卖店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百姓说事点”,选聘信息员,让群众通过拉家常的方式,把看到的、听到的社会问题、矛盾纠纷、诉求意愿在“百姓说事点”反映出来,开启矛盾纠纷排查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