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8-23 14:08:34来源:中国甘肃网
    为更好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7月26日下午,重走西北角武威分队的34名学生和老师一同参观了天祝藏族自治县的华锐唐卡博物馆,两个多小时的参观与采访,可谓是馆中寻“宝”。
    镇馆之宝——释迦牟尼宣法图
    从入口上三楼就是唐卡博物馆的正门,藏蓝色的底板上用金色写着汉藏双语的“华锐唐卡博物馆”字样,别有一番雅致意趣。一位戴着眼镜和卡其色帽子的中年男人高兴地出来迎接了来访的老师和同学——他便是唐卡博物馆的馆长马才成。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的创作过程复杂,所用颜料珍贵考究,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是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
    走进博物馆大门,迎面看到的就是马馆长的代表作——释迦牟尼宣法图。全画长5.3米,宽1.2米,共包含三百多个人物,讲述了佛袓讲经说法的场面。整幅作品细致传神,气势恢宏,令人生出敬畏之感,是唐卡艺术中的精品。在同学们安静欣赏的同时,马馆长耐心地为大家讲解着作品的绘画经过,讲解结束后大家纷纷拿出手机在画前拍照留念。
    
    师生参观迦牟尼宣法图 韩亮/摄
    精神之宝——马馆长三十年的坚守
    在接下来一个小时的参观活动中,马馆长带大家参观了馆内其他展品并悉心地为同学们讲解不同作品的绘画过程和宗教内涵,每当同学们提出疑问,马馆长总能耐心地作出解答。
    
    马馆长为同学讲解唐卡作品 韩亮/摄
    在和大家交流的过程中,马馆长也不时地提到自己与唐卡的故事。从幼年时与唐卡的一次不期而遇开始,马馆长便与唐卡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十岁开始,马馆长就踏上了学习唐卡的道路,期间遍访名师,潜心修炼,蓦然回首已将自己三十年的青春都交给了唐卡。三十年对于唐卡传承的历史来说也许并不算长,但却是马馆长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马馆长三十年的付出,是对唐卡的热爱,亦是对这份文化的坚守。
    传统唐卡的绘制要求严苛,程序极为复杂。制作一幅唐卡用时较长,短则半年,长则需要十余年。马馆长告诉我们:“画好一幅唐卡是一件要吃苦的事,从颜料、纸张、绘画和装订都有严格的标准,心浮气躁的人是做不来的。”马馆长的坚守,守住的是对每一幅作品的要求,是作品背后的文化,更是喧嚣世界中自己的本心。
    传承之宝——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
    在唐卡博物馆里,有一个特殊的区域,在那里放着颜料、软垫和未完成的画作,在这里参观者不仅可以了解到唐卡创作的过程,还可以供唐卡爱好者进行创作和交流。带我们参观到这里时,马馆长说:“我觉得博物馆只是展览是不行的,只有交流和传承,才能让唐卡一直‘活’下去。”
    “在现在依然有很多人不知道唐卡是什么,或者只是简单地认为唐卡就是宗教画像,我想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唐卡。”马馆长告诉我们唐卡里不仅有宗教,也有雪山、草地和奔跑的骏马,这些都是藏民真实生活的写照。我们来访时正是天祝赛马会之际,前来唐卡博物馆参观的旅客也多了不少。
    这些年,马馆长在不断自我学习的过程中也在一直努力培养唐卡艺术的传承者,无论是汉族还是藏族,只要是对唐卡有热情的学生,马馆长都会倾囊相授。“文化是要通过人与人来传承下去的,这种传承对我来说是一份责任。”马馆长说。
    
    马馆长指导学生画唐卡 马才成/摄
    在参观结束时,回望馆内的大小展品,这些艺术珍品固然珍贵,但更加珍贵的是凝聚在这些艺术品背后的创作者的心血和文化的传承。画唐卡,每一笔都是笔尖上的修行。这次重走西北角之旅中,兰大新闻学子站在西北去看中国、读中国、写中国,也是一次践行新闻理想的自我修行。
    在离别之际,融易新媒体,我们同马馆长道别,感谢他的讲解与陪伴,并赠与他110周年校庆徽章作为来访的纪念。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指导老师:甘肃广电总台电视新闻中心主任杨德灵、甘肃省广电总台驻武威通联站站长卢昕;带队老师王晓红、韩亮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