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12 05:08:27来源:光明网
    农妇70亩小麦必须手割防污染?官方:已协调收割机
    芒种时节,天气如小孩的脸。农民收麦,好比是“虎口夺粮”。最近,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一户村民抢收粮食时因麦田靠近空气质量监测站被禁用收割机。6月6日,此事经媒体密集报道后舆论哗然。
    当然,事情也因此有了转机。7日,上蔡县委一位负责人回应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目前收割机已进场,当天天黑之前能收割完。同日,河南省攻坚办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坚决反对环保形式主义,严防“一刀切”现象,坚决制止各种官像主义、形式主义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利益。
    是非曲直,一目了然。
    地方部门担心收割机扬尘影响“好天气”的数据,于是就因噎废食地对收割机一禁了之;于是,村民只能以手割方式来收获“刮风下雨后大面积倒伏并开始发霉”的70亩小麦。地方部门据说也是蛮委屈的,因为“刘女士(当事村民)所种的70亩麦地已被蔡明园征收”。但问题就接踵而至:第一,既然不是刘女士的责任田,怎么随便就能让她种上几十亩麦子的?第二,既然相关土地已被征收,若不是种了麦子岂非撂荒长草去?这两个问题,前者指向常规管理,后者指向征地效用。因此这份“委屈”,谁也没好意思说得太深。
    回到“好空气”的数据压力上来。如此刻舟求剑,到底是以数据为本还是以民生为本呢?
    空气质量监测站旁边的麦子当然是不幸的,谁让它们“长错了位置”呢?不过,这种摆不上台面的操作,当然只能私下对村民“秀秀肌肉”罢了。法无禁止即可为,因此媒体一曝光,不仅收割机开进了麦田,连“环保型收割机”也补妆登场了。那么,环保指数既然与收割机割麦不是鱼和熊掌的关系,为什么常规执法中非要一禁了之呢?
    看起来,是因为执法者与庄稼之间没有感情,是简单粗暴的政绩观歪曲了行政作为。说到底,还是官僚作派太任性:一则,权力者想出这么个馊主意,内部竟然没有人出来质疑或阻挡?二则,当地城管执法局说“严禁”、村民竟然听从,这背后的执法生态不免叫人浮想联翩。纠偏机制呢?监督通道呢?此外,事情的解决仍是不明不白、不清不爽——既没有看到责任清单、也没有分析出乱象之源。为了治污就“治死”、解决问题却又制造更大问题,基层治理在最后一公里上“脱缰狂奔”,是给收割机下田发个许可就可以翻篇过去的吗?
    说实话,在环保攻坚“离交卷还剩最后一刻钟”的冲刺期,某种意义上说,为了成绩而饥不择食、甚至不择手段的冲动,似乎也是意料之中。监管部门早就发现了这种苗头,因此,早在去年初,生态环境部官网就发布消息称,为防止有些地方在督察进驻期间不分青红皂白地实施集中停工停业停产行为,专门研究制定《禁止环保“一刀切”工作意见》。事实上,这两年在环保数据上“破釜沉舟”的做法,已经成为少数地方的偏执型行政风习:乱监管、软监管、瞎治理,“一关了之”司空见惯,“先关再说”屡见不鲜。别说几十亩的麦子,就是几千万的企业,在环境压力之下也容易被“环保歪经”给误伤。
    环保为了民生,抢收也是民生。和谐而生的事情,却偏偏在官僚做派下弄成了生死冤家。地方部门的及时纠错值得肯定,省级部门的铿锵发声也未遮丑,不过,更大的反思还在于如何有效遏止环保压力下权力跑偏的冲动。今天,虽然很多地方不敢再用“雾炮车对着监测点喷水”了,但罔顾民生而成全环保焦虑的小动作、小机灵,不仅在逻辑上有着可能性、在实践上也有着必然性。这对于环保监察来说早就是个提醒:一方面,环保指数的成绩单固然是要比一比、赛一赛,硬指标要落实,硬要求要夯实;另一方面,还要看看“好成绩”是怎么取得的,环保指数上的程序正义也不能忽略。类似这种为了“好空气”而禁用收割机的桥段,恐怕不仅要一票否决,还要追究双重责任。
    环保上的“一刀切”或者形式主义,背后总能找到官僚主义的影子。也许基层权力惟有“有限”且谦抑起来,才不会挡了收割机割麦的正当生意,《风吹麦浪》的歌儿才不会从村民嘴里唱出些许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