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6-19 03:34:34来源:中国新闻网
    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以下称“青海油田”)花土沟采油作业区出发,往西北方向驶去,驱车100余公里后进入到青海油田南翼山采油作业区,没有柏油路,崎岖颠簸的山间“搓板路”整整走了2个多小时。
    继续行驶30公里后,来到了青海油田自然条件最为艰苦的大风山风西区块风平1井,采油工人熊海明居住的板房就在这口井的5公里外。
    今年48岁的熊海明是青海油田采油四厂的一名采油工,负责风平1井和风3H-1井的日常维护和原油生产工作,他所在的大风山地区,是青海油田自然条件最艰苦、环境最恶劣、风沙天气多,开发及管理难度最大的油区之一……
    
    图为熊海明自己拉动发电机发电。孙睿 摄
    “南昆仑、北祁连,山下瀚海八百里,八百里瀚海无人烟。”这里遍地芒硝,大风肆虐,没有生命的气息,因此也被戏称为“月球表面”,而熊海明则是生活在“月球表面”的人,一年中有6个月待在这里,水要自己去百里外的南翼山生活基地拉,电要自己发,饭要自己做,没有通讯信号,生活特别枯燥。两座生活野营板房、两口油井、一辆车、一台电视,这是他全部的“家当”。
    “野外这个东西,对我们来说习惯就好。你要是不习惯,老想着信号没有,想着南翼山条件好,那就待不了多长时间。像我上来已经习惯了,生活和工作只要一捋顺,基本没啥大问题。”熊海明说。
    没有水电、没有网络信号,是守井人熊海明每天要面对的基本生活环境。除了用三台发电机来保障每天的基础供电,接通座机信号汇报生产外,遇到了机械故障,修理发电机、更换油井出油嘴也要自行解决。虽然每天的生活都安排地丰富充实,但也有很棘手的故障使他手忙脚乱。
    
    图为熊海明开着车去下一口井巡查。孙睿 摄
    “记得有一次晚上巡井回来都1点了,每天晚上回来都要去发电机跟前转一圈,结果就看见防冻液喷着呢,一看温度已经到100摄氏度了,就抓紧时间风扇、皮带换掉,那天整完都快3点了。”熊海明回忆说。
    “在巡井时也会发现故障,井上动不动油嘴就喷了。因为我们井上用的是三号位的油嘴,出液量太大,井底下压力太高,油嘴本来是3毫米,一喷就变成3.5毫米了,就得自己换。”熊海明说,换油嘴也挺麻烦的,要把几个闸门弄开,融易资讯网(www.ironge.com.cn),闸门也比较大,阀门比较死,换一次油嘴一个人在井上要四十分钟才能换完,有两个人十分钟就换完了。
    工作中的熊海明每天都兢兢业业,但心里却时常牵挂着妻子和两个孩子。
    “在野外驻地守井,两三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离家两个月,小儿子都不认得我了。每次去生活基地打水时才能和妻子、孩子视频,在这就只能想想。”熊海明的眼眶湿润了,回到家,就尽力多陪伴他们。
    除了熊海明,青海油田还有很多这样独自驻守油井的石油人,他们主动请缨扎根在与外界隔绝的戈壁滩上,守护采油生产线上艰苦但重要的油井和站点。平日里做好本职工作以外,有人喜欢锻炼身体,有人养草种花。他们就像高原石油区的藏羚羊,给茫茫山野带来了生机和希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