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8 18:08:31来源:长城网
    长城新媒体记者 张世豪 马宁
    “活了四十多年,见过穷,吃过苦,从没想过祖祖辈辈口里唱的‘小曲’能成为脱贫的收入。”5月1日,门全花安排好农活和家务,就开始排练新编的蔚县秧歌《众志成城抗疫情》。
    门全花是张家口市蔚县南留庄镇曹疃村村民,她一度叹息“穷是吃了没文化的亏”。如今作为曹疃新时代秧歌演艺公司的一员,门全花仅在2019年参加演出就有了3000元收入,本来是普通的个人爱好,没成想成为脱贫的“法宝”。
    曹疃村曾是当地矿区转型村,也当地有名的贫困村。这个村有多穷?2014年曹疃村全村1653口人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39人,贫困发生率一度达到57%。
    虽然穷,但村民们当时并不认为唱秧歌是一条脱贫的门路。
    “我们这个村有一千多年历史,唱秧歌也有两百年的历史了,村民们自发组织剧团也有几十年了,怎么也没见脱贫了?”
    “地里的农活还忙不过来,哪有时间唱?要是有时间还不如出去打个零工。”
    ……
    2018年,当河北中烟张家口卷烟厂驻曹疃村工作队队员王志刚和同事们劝说贫困户加入新成立的秧歌公司时,不少贫困户认为“爱好不能当饭吃”,门全花是其中一位。
    曹疃村唱“文化扶贫”大戏的条件有哪些呢?
    ——传统优势。曹疃村民爱唱戏,会唱戏,尤其擅长秧歌戏,这里素有“戏窝子”之称。当时,曹疃村保有蔚县唯一的一支传统秧歌村级剧团。
    ——品牌优势。蔚县秧歌作为传统剧种被郭沫若誉为“万花从中一点红”。2008年蔚县秧歌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曹疃村一张1963年的《救济花名册》。长城新媒体记者 张世豪 摄
    在村史馆中,有这样的介绍,曹疃在清朝同治年间就有了秧歌社班,是蔚县唯一一个靠民间力量把传统戏种传承下来的村子,在最困难的时期村民们曾把装粮食的麻袋改装成戏服登台演出。然而村史馆墙上贴着一张1963年的《救济花名册》,上面填满了村民的名字,有数十位之多。
    “你提到的优势条件一直存在,你们来之前村里也有剧团,为啥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记者问。
    “之前村里的剧团缺乏正规化、规范化。原来的剧团都是‘草台班子’,村里张三或李四等人自由组合的。一来大家都是业余爱好,不是专业演员,二来这样的随机组合,形不成合力,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王志刚说。
    “你们凭什么认为优势能‘变现’?”记者问。
    
    河北中烟张家口卷烟厂驻曹疃村工作队队员王志刚在村史馆介绍曹疃秧歌历史变迁。长城新媒体记者 马宁 摄
    “我们经过分析发现这确实是一大块市场。比如商家开业或者举办活动,都希望能够有剧团过去营造氛围,融易新媒体,这在基层是很大的一块市场,它存在但并没有被发掘出来。我们组建演艺公司,让村民利用农闲去唱秧歌,唯一要做的就是对接好市场了。”王志刚说。
    2018年,村里多方筹资成立了演艺公司,自编自演贴近生活充满正能量的秧歌剧,在蔚县各地巡演,受到广泛欢迎。第一次的演出带来数万元的收入,一下子激发了大家的积极性。
    “我们设立了一个标准,即剧团必须有一半以上的贫困户。在2019年,大家利用农闲外出演出60余场次,为每名贫困户带来3000元以上的收入。”王志刚说。
    演艺公司有演艺公司的大帐,门全花有自己的“小账”:演出每年纯收入3000元,种5亩“荷花田”纯收入近5000元,养猪带来纯收入数万元,“我家彻底甩掉了贫困帽”。
    “同样在这个村,唱同样的戏,种同样的地,养同样的猪,原来是贫困户,现在逐渐致富,为啥变化就这么大呢?”记者问。
    “拿唱戏来说,我们根据市场需求推出作品,很受欢迎。家里养猪也要随行就市,2019年赚了一大笔,填上了家里的‘饥荒’。村民们都总结了一句话:把好东西推向市场,确保脱贫不返贫。”门全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