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2-25 16:58:45来源:玖融网
疫情来袭,不少企业陷入经营困境,经济在短期受冲击较大。消费方面,疫情爆发以来消费规模大幅度减少,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相比去年出现断崖式下跌,春运客流量同比下降45%。投资方面,企业无法按时开工,生产订单被迫取消,投资出现明显下滑,节后三周六大电厂发电日耗同比降幅超过35%。进出口方面,服务贸易、出口贸易、外商投资等均受到一定程度影响,短期外贸压力不小。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如何帮助企业脱困发展,融易新媒体,是当前的重中之重,刻不容缓。
支持企业脱困发展,政策重心是什么?
重大疫情面前,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准确研判当前形势和未来走势,把好政策的方向盘,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其一,让中小企业活下去是当务之急。中小企业尽管规模不大,但地位至关重要。其数量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创造了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完成了70%以上的发明专利、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稳住了中小企业,也就稳住了中国经济的基本盘”。因此,如何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让它们“活下去”,是雪中送炭,更是当务之急。
其二,经济、疫情两手抓,顺利复工是关键。近期中央多次提出,要做到“疫情防控”和“经济增长”两手抓,确保今年的各项任务目标都要完成。能否顺利复工复产,使企业生产经营尽快恢复,将是完成各项任务目标的关键。目前多数省市已陆续开始复工复产,根据交通运输部发布的数据,目前农民工返程仅约8000万人次,占预计的农民工返程客运量比重不足三成,根据铁路部门统计,目前务工客流仅有51%完成出行。而且,农民工返程也并不意味着直接复工复产,可能还需要两周的居家隔离。因此,怎样破解复工难题,推动顺利有序复工复产,是接下来的施策关键。
其三,化危为机,加快培育经济新动能。许多行业在遭受疫情负面冲击的同时,也有不少新动能、新机会、新行业走上了前台,迎来了机遇和利好,诸如在线服务、数字经济等。同时在战“疫”中暴露出的短板和不足,也蕴藏着潜在的发展机遇和改进空间,比如应急物资供应链条上,上下游“信息孤岛”效应明显,下游市场信息无法快速精准地反馈到上游生产环节,导致生产企业不能及时满足一线的应急需求,从而造成市场供需的明显错配。另外,以智慧农业为代表的多数行业企业信息化、自动化程度较低,大量潜在的产能尚未得到有效释放。因此,以疫情应对为契机,如何化危为机,加快培育新动能,补齐发展短板,同样是一次重大机遇和挑战。
疫情当前的几点建议
为支持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尽快渡过难关,中央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紧急措施。目前,发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经济主管部门已连续印发了20余个相关政策文件,超过25个省级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关指导意见,在金融支持、房租减免、稳定就业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明确规定和扶持措施。这些政策的不断落实,对缓解疫情带来的负面冲击意义重大,且已逐渐显现出积极效果。未来更多应对措施有望陆续出台,结合已出台的政策举措以及当前政策重心,提出如下几点政策建议。
第一,减负,让中小企业轻装上阵。全国各地许多中小企业受疫情影响停工停产、延迟复工,在没有产生新增收入的同时,还要负担停工期间的人工、房租等固定成本支出,以及库存积压、物料变质等带来的损失和资金占用,对于利润较薄、抗风险能力较弱的普通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严峻的生死考验。为此,除了要严格落实中央明确的更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外,要支持地方探索企业公积金制度改革。要降低企业房租、用能等成本,对承租国有企业经营性房产的企业,疫情期间给予一定比例的房租减免优惠。通过所得税抵扣等方式,鼓励房产出租业主给予承租企业租金减免。对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用电、用气、用水等,实行“欠费不停供”,允许疫情结束后一段时间内再由企业补缴。
第二,输血,引导中小企业造血自救。面对疫情冲击,休闲农业、康养旅游、线下娱乐、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等行业中小企业,资金链、供应链、市场等面临较大压力,亟需政策输血抢救,进而增强恢复造血功能。为此,除了落实已出台的一系列金融扶持政策外。要多元化拓宽融资渠道,鼓励保险、信托、私募等金融机构设立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开发适合的金融产品等,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要完善财政补贴方式。要强化财政资金精准扶持。鼓励各地统筹安排专项资金,对保供类农产品生产、加工、冷链物流等企业的建设项目,给予优先扶持。支持饲料加工企业尽快恢复生产供应,减少生猪等养殖企业因饲料供应受阻造成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