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7 06:48:30来源:红商网
疫情当下,寻找一座城市“回来了”的标志,大概率要去本地菜市场。
就像上海的7月,伴着各个街区菜场的回归而复苏。知名网红打卡点蒙西菜场,几天前刚刚恢复营业,摊主与顾客同步归来。不少人听闻消息后,还会特意选在第一天赶个早市。
美食家最不吝夸赞菜市场的美妙。蔡澜说,到任何地方,先逛菜市场,“主要因为爱吃,遇到什么没有尝试过的便买下来”。陈晓卿说,一切不逛菜市场的城市旅游,等同于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
菜市场之于一座城市,往往是灵魂之于一具肉体般的存在,但在过去的十多年里,这条城市脉搏却与年轻人渐行渐远。
一方面,外卖、生鲜电商的高度发达,让年轻人已经适应了服务上门的便捷,另一方面,宣扬个性、自由、洒脱的年轻一代,显然与烟火气息浓厚的菜场,不在一个生活平面。
现在,改变在悄悄发生。
以90后为代表的一部分年轻人,正热衷于探索居所附近的菜场及菜店。在豆瓣,有“菜市场爱好者”小组,14万名成员聚集其中,分享漫游菜市场的精彩;在小红书,探店菜场是美食博主们的常规选项。在菜市场买衣服、烫头、拍大片,抖音网红同样很爱菜市场。
很难否认,疫情极大程度上改变了年轻人的生活观与消费观。
更渴望感触平凡的日常,愿意走出家门,亲手买菜做饭,研究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懂得多番比价,精打细算过日子——当然,更深层的原因,也可能是90后真的不再年轻了。
站在更大的行业层面,近两年,生鲜电商受困于人工成本与盈利模式,线上产品价格不再有优势,并逐步缩减领地,用户用脚投票,融易新媒体,总能选到更好的替代品。而菜市场,在当下的城市规划设计中,也愈发朝着年轻化、潮流化的方向行进。
年轻人走进菜市场,菜市场也在等待年轻人。
01
买菜的快乐
在北京某互联网大厂工作的雷磊,最近一年,周末两天时间总是平淡而踏实。
5点多起床后,他会去附近的公园跑步,现在已经可以连跑10公里,结束后,回家的路上顺手带回早饭,叫醒爱人,饭毕,再一起结伴去附近的菜市场采购。
那是一处北五环外的大型农贸市场,近批发性质,菜价与肉价都相当便宜。雷磊举例,一条一斤半重的鲜活鲈鱼,能以20元左右的价格拿下,“比网上的价格要便宜十多块钱”。
他告诉新零售商业评论,自己工作日会在单位食堂吃饭,但愈发觉得食堂菜式偏重口油腻,工作短短三五年,体重就飙升了近十斤。
“很需要抓住周末的时间,好好补充一下蛋白质、维生素。”雷磊发来一张午餐图,清蒸鲈鱼、白水煮虾,与时蔬们一起,构成了丰盛一餐。
运动大半年,自己做饭,有意识地改变饮食习惯,雷磊瘦了七八斤。他对这个结果很满意,菜市场被融进了日常生活的一环,于他而言,是健康和平价的代名词。
朱珠最近的快乐,是附近一家菜店的老板娘给的。那是她搬家后探索周边的成果—— 一家百余平的小店,新鲜水果蔬菜齐全,还有部分干果,由一家人经营,忙中有序。
老板娘很会做生意。
朱珠兴奋地解释,她随手一指要哪种瓜子,老板娘惊呼“你太会挑了,这个特别好吃”;她要9块9的特价草莓,老板娘边耐心装袋边提醒“熟透了,吃不了要赶紧放冰箱”。
一次晚间,她去买香蕉,发现仅剩四根没得挑,老板娘马上乐呵呵地喊道:“收银台还有三根,免费送给你,不坏,就是有点黑疤,得快点吃。”
如果说这些只是市井生意人的精明,朱珠也看到了真正的市井人情。
她还记得,某天中午繁忙,一位约莫六七岁的小女孩攥着两根香蕉和几元现金,在拥挤的人群中排队结账,妈妈在门外打电话无暇顾及,店里理货的男人抬头看到,远远地冲收银员喊:“先把小孩的结了,收一块钱就行了。”
朱珠曾是习惯网上买菜的那批年轻人,为此,还开了一家生鲜电商的会员,如今却越来越愿意走入线下那家菜店。
过了晚上的饭点,店里会有“五元三把”任选的绿叶菜,运气好的话,能同时挑到菠菜、韭菜和空心菜,菠菜打汤,韭菜拌馅,空心菜清炒,都很家常而美味。
某次,她想买鸡蛋,店里刚巧卖完,老板娘叮嘱她“明天这个时候来,一定有”,次日,朱珠刚进店门,老板娘便赶忙招呼:“姑娘,鸡蛋来了。”
在一座两千万人口的城市里,这是一种被陌生人记住的温暖。
02
为什么是菜市场
不久之前,人类学学者、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特聘副研究员钟淑如,在一席的演讲台上分享了关于菜市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