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2-16 16:30:01来源:界面新闻
在娄霄云看来,究竟到债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案件方面,“胜通债”的投资者以机构为主,目前,虚假陈述行为是否影响偿付能力,已经遭法院认定损失因果关系的考量。由于胜通集团实质上已没有赔付能力,债券投资人向中介机构发起诉讼赔偿,胜诉概率较大。
官网介绍,大公国际成立于1994年,是中国人民银行和原国家经贸委共同批准成立的全国性信用评级机构,拥有政府监管部门批准的全部评级资质。
公司在2019年完成战略重组,新进中国国新等多位股东。大公国际也由此成为当前评级机构中唯一一家国资委管理的央企,也是央企中唯一一家评级机构。
不过,头顶“央企子公司”光环,大公国际自战略重组以来的展业之路仍屡受监管“敲打”。
该公司官网披露,2020年以来,大公国际违法违规情况合计9条。而在最近一次,大公国际及相关评级项目组成员还在2024年末分别收到宁夏证监局出具警示函及监管谈话的《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
图源:大公国际官网证券业协会信披战略重组前,大公国际评级业务更是在2018年被遇重创。
2018年8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给予大公国际严重警告处分,暂停其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市场相关业务一年;同日,证监会也暂停了大公国际的证券评级业务一年。
据监管查明,大公国际在“内部控制机制运行不良,内部管理混乱”、“直接向受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收取高额费用”存在诸多问题。
监管对评级业务已开启“严监管”。
交易商协会此前便多次发文提到,信用评级机构是银行间市场主要中介机构之一,发挥着缓解信息不对称、揭示信用风险、助力债市发展的功能和作用。但行业快速发展同时,也存在评级虚高、区分度不足等“重市场份额、轻评级质量”问题,导致信用评级的风险预警和投资定价功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有信评机构业务负责人就向界面新闻记者透露,政策层面,包括取消强制评级、放开评级机构准入、信评机构联合市场化评价办法的推出等,都对评级机构提升作业规范性和评级质量已形成较强约束力;行业层面,评级市场也正在由“监管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2021年以来,无评级债券占全市场比重也在逐渐提高。
一位可转债分析师就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于机构投资人而言,当前业内对于外部评级的依赖已逐渐弱化,伴随评级行业市场化的发展,也有以“YY评级”为代表的三方评级机构涌入评级市场。由于这种评级由投资人付费,与发行人不存在利益关系,评级结果相对公允。
“此外,伴随无评级债券数量的提高,近年来,机构投资人也在加速建立内部评价体系建设,加强专业投研团队建设。”该分析师提到,“投资者综合研判内外部评级结果,不仅有利于投资人把握债券本身价值,也将倒逼外部评级机构提升自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