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5-15 15:08:26来源:人民网 原创稿
“‘十三五’期间,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化学工程’)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增长,实现了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翻一番,新签合同额翻两番的业绩,这些都源于改革。”日前,在国企改革典型座谈会上,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刘德辉表示,“十四五”期间,中国化学工程将纵深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全面按期完成,释放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以混改为突破口 跑出央企“加速度”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中国化学工程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刘德辉强调,近年来,中国化学工程强化党建引领,积极稳妥推进混改,建立市场化机制,坚持创新驱动,持续激发改革红利。
据中国化学工程总经济师胡永红介绍,2020年,中国化学工程在首批6家试点单位基础上,一企一策,通过增资扩股、股权转让、合资新设、内外部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推进混改,以资本的‘混’促进管理的‘改’,实现了多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共赢发展。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完成4家二级公司、10家三级公司的混改,组建了15家‘核心层’作业层实体,吸引了万华化学、上海华谊、江苏盛虹等多家企业参与。”胡永红说。
同时,中国化学工程以三项制度改革为重点,完善市场化机制建设,打开干部“能上能下”局面,建立员工“能进能出”机制,强化薪酬与业绩“双对标”,实现收入“能增能减”;推行任期制、契约化及职业经理人制度,目前,5家二级企业完成经理层市场化选聘工作,推动10余家三级企业职业经理人市场化选聘,共选聘职业经理人65名,其中30人从外部选聘。
一系列的市场化改革举措为企业发展增添了新动力。“目前,集团董事会建设、公司制改革、混改及市场化机制建设、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职业经理人等改革进展都快于央企平均水平,确保今年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的70%以上。”胡永红说。
创新添动力 打出发展“组合拳”
历经10年研发,突破尼龙66关键原料己二腈“卡脖子”技术,并投资建设国内首个尼龙66关键原料己二腈工业化项目;应用超临界流体技术的年产5万方气凝胶项目已在重庆启动;研发有机液体储氢MCH技术,实现氢的长距离安全输送;开展高端聚烯烃弹性聚乙烯POE、尼龙12、高效环保催化剂等多个高端化工新材料技术研发……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一直以来,中国化学工程搭建研发平台,实施内外部科技资源整合,强力推动建立‘1总院+多分院+N平台’的开放式科技创新平台,搭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刘德辉说。
据介绍,为完善科研奖励激励机制,激发创新活力,中国化学工程明确“四个15%”及“两个5年”激励,即科技成果对外转让、许可5次以内按照净收入的15%对研发团队进行奖励;科技成果进行实业化推广后,允许技术核心团队跟投15%;科技成果转化成功投产后,5年内从税后净利润中提取15%进行奖励;因工艺技术优化改进增加的税后净利润提取15%进行奖励;跟投的核心团队人员可延迟5年退休、延迟5年退股。
同时,中国化学工程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培育,制定《“一十百千”人才工程规划》,建立科研职级管理序列,畅通科技人才的发展通道,加强领军人才、技术骨干、人才梯队的培养。
“作为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中国化学工程正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推动‘技术+产业’一体化发展,不断提升中国化学工程核心竞争力。”刘德辉说。
规划谱新篇 按下改革“快捷键”
“十三五”期间,中国化学工程加快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增长,改革红利持续释放。
数据显示,2020年实现新签合同3080亿元,与2016年相比增长327%,年均增长率43.8%;营业收入1208亿元,与2016年相比增长123%,年均增速22.2%。“十三五”期间,中国化学工程人均创利由2016年的4.9万元提高到2020年的10.6万元,增长116%;人均营业收入由117万元提高到254万元,增长117%。
同时,通过混改、生产经营组织模式改革,逐步培育了一批生产经营一体化的市场竞争主体,推动三级公司数量由145家压减到90家,项目运营成本降低1.5%。
“近年来,我们努力推动‘老树发新枝、新树扎深根’,在化学工程龙头地位持续稳固的同时,基础设施、环境治理等多元业务迅猛发展,海外市场大单不断。”胡永红说。
在波罗的海化工综合体项目上斩获“千亿大单”,参与俄罗斯多个重点项目建设……“十三五”期间,中国化学工程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海外新签合同近3434亿元,较“十二五”时期增长45.7%,占新签合同总量的35%,海外业务带动机电产品等出口达138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