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2-29 16:32:54来源:融易新媒体
回顾2019年的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可称得上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年以来,资本市场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时,也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多项举措不断落地,沪伦通启动,中日ETF互通,扩大期货市场境内特定品种范围,提前取消证券、基金和期货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实施H股“全流通”改革,进一步修订QFII、RQFII制度规则……
业内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中国资本市场加大对外开放,为市场带来了更多增量资金,进一步提高市场机构化水平,也强化了与国际市场的联动性,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国内资本市场深化改革,推动中国资本市场走向成熟。
对外开放硕果累累
近日,为进一步便利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国内资本市场,央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将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的相关管理规定进行了修订整合,起草了《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资金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这是继9月份央行和国家外汇局全面取消QFII、RQFII限制以来,对外资参与国内资本市场制度的进一步优化。
今年以来,扩大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举措也在逐项落地。今年6月份,沪伦通正式启动,中日ETF互通项目也正式开通;7月份,证监会批准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开展20号胶期货交易,并将其确定为境内特定品种,引入境外交易者参与交易;10月份,证监会宣布提前取消外资持股比例限制的时间表,将于2020年1月份、4月份、12月份分别取消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证券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11月15日,证监会全面推开H股“全流通”改革。
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今年6月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陆家嘴论坛上提出的9条对外开放务实举措,除了拓展境外机构投资者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投资渠道之外,其余基本都已实现。
“资本市场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一方面是推动国内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的内在需要。A股优化投资者结构,在推动价值投资理念形成的同时,也有助于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相关监管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的不断完善。另一方面,也是全球资产配置的客观需求。”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从国际收支角度来看,随着我国经济正在向消费型经济体转型,经常项目顺差收窄乃至出现逆差是正常现象,经常项下的流出需要资本项下的流入作为对冲,而我国股债均为全球第二大市场,外资也有配置中国资产的充足动力。”招商证券宏观经济高级分析师刘亚欣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资本市场建设角度讲,境外投资者的进入有利于市场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增强市场深度、提升市场有效性,其投资理念的传播有助于改善公司治理和市场制度改进。
粤开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德礼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资本加大对外开放至少带来三点直接影响,首先带来更多市场增量资金;其次,进一步提高市场机构化水平,促进市场投资风格向稳健型过渡,降低市场波动性;最后,强化中国资本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动性。
外资加速布局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举措的不断落地,外资“能来、想来”的资本市场环境正在逐步建立,外资机构也在加速布局中国。据公开资料显示,截至目前,证监会已核准设立3家外资控股证券公司。另外,截至12月18日,已有富达、英仕曼、桥水等22家外商独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在基金业协会登记。
除了机构的布局,资金的流入是外资对中国市场最真实的反应。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2月18日,年内北向资金净流入已达3337.95亿元,而自开通以来,沪深港通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达9755亿元。
自去年A股被纳入MSCI指数之后,今年6月份和9月份,A股先后被纳入富时罗素全球指数和标普道琼斯指数,9月份,富时罗素全球指数扩大A股纳入因子。与此同时,年内MSCI先后三次提高A股纳入因子。
“当前全球资金对于A股的配置比例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与中国经济体量、增速和发展潜力并不匹配,随着外资进入A股渠道的陆续拓展,有利于提升外资对A股的参与度、认知度和认可度。”刘哲表示。
对外开放并非一蹴而就
张德礼认为,目前资本市场还存在市场规模不足、投资者结构不够完善、相关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下一步的对外开放举措,应当包含两个层次:一方面是让外资“能来”。首先要进一步降低外资进入门槛,其次要进一步拓宽外资进入渠道,如推出沪新通、沪德通等境内境外市场互联互通方案,形成以点带面、渐进开放的政策效果。另一方面是让外资“想来”,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点,第一,需要加快衍生品市场建设;第二,要构建更国际化、市场化的评级和定价机制;第三,要加快解决我国资本市场当前一些制度缺陷,如债券市场割裂、多头监管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