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4-26 19:42:51来源:金融投资报
日前管理层对科创板上市资格有了新的认定,并根据企业性质分类进行了上市限定。明确限制金融科技、模式创新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同时禁止房地产和主要从事金融、投资类业务的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一度高调诞生的科创板面临新的机遇期,首先是上市资源的正本清源。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哪些公司可以在科创板上市,哪些应该在创业板和沪深主板上市,似乎并不明晰。即便是对科创企业的认定,各方也有偏差。到现在为止,科创板注册制改革上市企业的“新”,只是表现在部分股权结构创新的企业,如九号公司;再有就是尚未盈利的企业,如中芯国际、康诺西、亿华通和寒武纪等。但科创板如何突出“硬科技”,似乎始终有争议。
在新修订发布的《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企业发行上市申报及推荐暂行规定》中,科创板的“硬科技”有了新标准,除了金融科技、模式创新企业被限制以外,评判科技属性的标准也由此前的“3+5”指标升级为“4+5”指标,即在“最近三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5%以上或最近三年研发投入金额累计在6000万元以上”、“形成主营业务收入的发明专利5项以上”和“最近三年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20%或最近一年营业收入金额达到3亿元”之外,新增了“研发人员占当年员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这一指标。这个新增指标的意义在哪里呢?管理层的表态是“充分体现科技人才在创新中的核心作用”,市场的理解就是可能杜绝部分公司突击增加科研费用而出现与科研人员匹配不符的情况,或者直白说就是几千万的科研投入只有几个科研人员,这显然不足以支撑企业可持续科技创新。
从管理层如此重视“硬科技”的程度看,科创板是不是又该重回投资者视线了呢?
也许有人要问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科创板虽然肩负“中国版纳斯达克”市场建设的重任,肩负着企业和全社会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对接的重任,也给予了如涨跌幅20%和注册制发行等制度创新,但因为交易门槛的限制,面临流动性枯竭的尴尬。
科创板有没有投资价值?我们用数据说话。从“硬科技”属性看,即便按最新的“4+5”指标,截止4月中旬,已上市的261家科创板企业中共有近200家左右全部满足“4+5”指标,占比达到75.86%;从企业的行业地位看,科创板有国内芯片代工翘楚中芯国际,有智能芯片龙头寒武纪,有半导体设备龙头中微公司,有量子通信世界级企业国盾量子,有国产混合液晶材料进口替代龙头八亿时空等等一众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这里面很多企业代表了国内相关行业的顶尖水平;从业绩增长看,已经预告或预披露了2020年业绩的科创板上市公司中超过60%预增,净利润增速也在60%左右,一季报这种高增长趋势依旧,其中热景生物更是成为A股的明星企业。
可以说,无论是科技属性、行业地位还是业绩增速,科创板似乎都有很强大的吸引力。但事实上,科创板却是目前A股交投最弱的板块。资料显示,在两百多家科创板上市公司中,有40家左右的上市公司年初至今区间日均成交量不足50万股,115家上市公司年初至今,日均成交金额不到5000万元。有人说,科创板属于典型的“高开低走”,越来越有新三板或者B股的影子。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管理层此前很担忧科创板过高估值的定位,所以设置了比较高的投资门槛,如普通投资者50万市值的门槛,而且在限制普通投资者交易的同时,并没有适时引入做市商制度。对于投资者门槛也是见仁见智,因为创业板开设之初也有一个20万的门槛,由此也一度造成创业板交投不活跃,此后取消20万门槛之后,创业板才开始成为市场最活跃的板块。那么,50万门槛挡住了多少中小投资者呢?虽然A股投资者总数已经超过1亿,但能有50万市值的账户只占其中的2%。由此可见科创板的资金来源有多么窘迫。
对于如何化解这种窘迫,管理层一开始的办法是发行科创板专项基金,如几大战略投资基金。但这种基金发行规模也因为市场原因受到了限制,而且因为是封闭式战略投资基金,发行效果也不好,成立的几家科创板基金不要说放手投资科创板,就连把自己的净值恢复到1元以上都非常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期待的做市商制度却一直没有消息,大资金始终无法进入科创板发挥作用。这样一来,科创板里的大中小投资者都困惑在流动性里,即便很多科创板企业基本面不错,增长可以达到50%以上,但由于缺失流动性而交投不活跃,无法体现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