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4-14 03:04:22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李顺
或受业绩下滑影响,近一年东阳光(600673.SH)、东阳光药(1558.HK)股价大幅下挫。
截止目前东阳光股价从高点下降超过50%,一年左右市值蒸发近150亿元,而其港股上市的控股子公司东阳光药更是跌幅超过60%。
东阳光有四大板块,而东阳光药所负责的医药制造行业贡献了大部分盈利,其中核心产品抗流感可威颗粒和胶囊占据东阳光药近九成营收。去年可威颗粒和胶囊销售额下降了65%,净利润同比下降56.2%。
由于产品过于单一,东阳光控股股东东阳光实业子公司广东东阳光药一直通过研发然后转售给东阳光药,近三年合计出售仿制药及研发产品近41.88亿元。
近日,4月6日,东阳光公告称,控股股东一直以债务融资方式对医药研发平台广东东阳光药投资,长期为东阳光药赋能,为解决研发资金问题,广东东阳光药拟引进战略投资者。而东阳光药将获赠广东东阳光药10%股权。
东阳光药为开拓新药,耗资巨大,短期借款陡增26.88亿元,而新药还未能贡献较大业绩,上述举措能否帮助东阳光药重整业绩尚未可知。
核心产品销售收入陡降65%
东阳光药主要从事药物开发、生产以及中国境内的药物销售等业务,涵盖抗病毒、内分泌、心血管等疾病治疗领域。核心及主要营收来源产品可威(磷酸奥司他韦)为抗流感的处方药。
奥司他韦原研药是罗氏制药的“达菲”(磷酸奥司他韦),东阳光药获得该药在中国的专利授权许可,此后一度占据磷酸奥司他韦销量的九成以上,可威于2018年进入新版基药目录。
前几年由于流感疫情爆发,可威(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及胶囊)销售额暴增,2017~2019年,可威颗粒和胶囊销售收入从14亿元增长到59亿元,融易资讯网(www.ironge.com.cn),占比上升至95.41%。
不过去年各级医疗机构门诊量减少,处方量大幅下降,药品销量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可威颗粒和胶囊销售额合计约20.68亿元,其中上半年销售19.67亿元,而下半年仅为约0.95亿元。去年较2019年大幅下降了65.1%,不过依旧占到了总营收的88.10%。
可威销售下滑,同时其他三种产品尔同舒、欧美宁、琳罗星销售未能提升。东阳光药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23.48亿元,同比下降62.27%;归母净利润8.39亿元,同比下降56.2%。若不考虑可转债影响,调整后归母净利润为5.90亿元,同比下降71.8%。
东阳光药2015年香港上市,2017年东阳光耗资32.21亿元收购东阳光药50.04%股权,2018-2020年东阳光药实际扣非净利分别为9.33亿元、18.26亿元、2.92亿元,累计达到30.50亿元,超过了承诺净利润的59%。不过由于净利润明显下滑,东阳光药盈利的可持续性受到质疑。
事实上东阳光药早就开始通过收购来扩充产品。2018年7月,东阳光药就以5.05 亿元从广东东阳光药业收购克拉霉素缓释片、左氧氟沙星片等6个仿制药品种;2019年2月再次以16.26亿元受让其研发的27项产品在中国境内的全部权益,2019年12月又以20.57亿元收购其研发的焦谷氨酸荣格列净、利拉鲁肽两项药品在中国境内的全部权益。
东阳光药合计收购的33个仿制药产品已全部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提交了上市许可申请,后续东阳光药将积极推动上述获批上市产品的销售推广工作,增加盈利点,改善医药板块的收入结构,降低目前单品依赖风险。
不过截止去年底,东阳光药短期借款28.21亿元,陡增26.88亿元,账上现金20.45亿元。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为0.78、0.69,也是大幅下降。若这些并购药品未能马上贡献业绩,东阳光药债务方面也将存在较大压力。
扣非净利首亏超1亿元
目前东阳光持有东阳光药53.89%(去年增持2181.52万股),东阳光药盈利的下滑对东阳光影响也很明显。
去年东阳光药净利润8.37亿元,而东阳光仅为4.16亿元,其中公允价值变动收益5.07亿元,东阳光实际扣非净利亏损1.02亿元。
东阳光医药制造板块中内分泌及代谢药物、抗感染药物、心脑血管药物营收分别为9.45亿元、6.46亿元、6.68亿元,增长-8.62%、13.93%、-21.29%,毛利率分别为87.34%、50.57%、40.17%,业绩均不太好。
东阳光主营业务包括电子新材料、合金材料、化工产品、医药制造四大板块,其中去年医药制造行业对主营业务收入贡献率23.18%,但对毛利贡献超过一半以上。
并且去年合金材料、电子新材料、医药制造、化工产品营收分别为34.77亿元、27.42亿元、23.47亿元、13.05亿元,分别增长3.38%、-9.31%、-62.27%、-24.81%,毛利分别为2.8亿元、7.43亿元、20.03亿元、1.33亿元,增长27.12%、-4.08%、-62.25%、-56.78%。去年仅有合金材料板块增长,但完全无法替代医药板块的下滑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