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2-10 03:00:54来源:中国网科学
最深刻的技术是那些看不见的技术,他们将自己编织进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之中,直到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书写的技术走下精英阶层,不断放低身段,从我们的注意力中淡出。
——《失控》凯文·凯利
技术偏执狂——挑战AWS
2011年,已在IBM工作十年的黄允松离开了这个蓝色巨人,他是IBM的云计算项目SmartCloud的初创组成员之一,眼看着亚马逊AWS即将占领整个云计算市场,IBM却因为内部对云计算的观点无法统一,导致云计算项目无法推进,无奈之下,黄允松选择坚持对云计算的探索之路。
在IBM的时候,黄允松曾开发HSLT(High Scale Low Touch,即大规模少人工接触)项目,这是一个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即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基于互联网技术开发,跟传统的IBM软件开发方式完全不同,其核心思想是基于大规模分布式的低成本硬件,构建高可靠的IaaS平台,HSLT为日后的青云奠定了基础。一个人可以走的很快,一群人才能走的更远,黄允松随后找到了IBM的老同事甘泉,和曾经带过的实习生林源,在北京五环外的北苑,租下一间两室一厅,将厨房改造成机房,这三位创始人开始了云计算的第一步,他们将自己的公司取名为「青云」。
“但凡知道后来有这么多痛苦,我可能根本不敢上贼船。现在回头看,就是五个字——无知者无畏。”甘泉回忆起当初三人的经历。2个月的时间里,三个人轮流睡在铺满稿纸的地板上,每天睡两三个小时,没日没夜的写代码。
为了实现云计算系统与底层硬件的完全解耦,青云开始研发SDN技术(Software Defined Network,即软件定义网络)和SDS技术(Software Defined Storage,即软件定义存储)。尽管当时软件定义网络的概念很热门,但是全球范围内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三个人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从零开始。关于网络他们想了5-6个方案,关于存储想了6-7个方案,一个方案不行就推到重来,每天在成千上万行的代码里一遍遍的熬,每个小的参数调整对于稳定的影响,一遍遍的测。2个月后,三人终于找到了可行的方案,然而“完成”并不代表“完美”,就在三人激动万分、信心满满的时刻,这个方案上线测试2天后,网络的稳定性出现了问题,三人陷入无尽的绝望中,沉默着把两个多月的心血一行行删除。然而三人并没有就此放弃,虽然失败了,但是他们意识到距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既然找到了问题,那就努力解决问题。对梦想的坚持让青云三剑客继续埋头钻研,半年后青云的“软件定义网络”终于试验成功,青云的SDN 1.0诞生。在面对大数量级的数据时,青云可以通过内部SDN网络的有效调度去协调数据,从而使数据能够按部就班的被处理,QingCloud商用版推出后,在没有直接市场销售的情况下,QingCloud的用户超过5000家,月活度超过20%。
2013年年末,亚马逊AWS的收入已经超越微软、IBM、Google、Salesforce等所有对手的总和,而创业一开始,黄允松就定下目标——超越亚马逊。在很多人看来,一个刚刚结束B轮融资的初创团队自身前途未卜,去挑战全球云计算领域的龙头更是天方夜谭。“黄允松是个标准的偏执狂。但在创业的世界里,也许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是甘泉对黄允松的评价。黄允松捕捉到了亚马逊技术上的弱点,带领团队弯道超车,一年多的时间里,青云就做到了8秒建立一台虚拟机,启动只需要1秒。亚马逊AWS的VPC技术(Virtual Private Cloud,即虚拟私有云)采用硬件方式,成本非常昂贵。相比之下,青云凭借独特的SDN技术,在同样实现100%“二层网络隔离”的基础上,实现远超亚马逊的性价比。另外,在存储层面上,青云最大化的利用了目前的所有新技术,将“磁盘顺序写”的速度提升到了140M/秒,而AWS标准实例的这一速度只有36M/秒。在资源响应时间上,青云的虚拟机从申请到部署完成只需要8秒,而AWS最快也需要一两分钟。在价格上,秒级的响应速度也让青云成为了全球首家实现资源秒级响应并按秒计量的基础云服务商。
商业化路径——领导私有云市场
作为狂热的红楼迷,黄允松曾经创办红楼艺苑网站,感受到《红楼梦》系统的优雅并领悟到其巨大的社会价值,黄允松将《红楼梦》的理念应用到底层架构的创造中:“我认为《红楼梦》是文学作品中的第一架构,极度精良,极度优雅。这与我们的代码结构是相通的。”
而《红楼梦》也给青云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来源于《红楼梦》的灵感,青云的设计初衷不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是为了成为一个最完美的云计算系统本身,底层代码设计理念的完美让青云可以做到用一套系统同时支持私有云和公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