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2-04 08:01:07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作为首个在A股实施注册制试点的板块,科创板本周一(2021年2月1日)终于被纳入沪港通,首批纳入的12家科创板公司将有望实现外资“活水”直接买入。虽然目前科创板仍是沪深两市估值最高的板块,但其强烈的科创属性和制度改革的先行创新,在吸引外资参与方面仍有独特魅力,目前已经有美国的基金公司面向美国投资者发行投资科创50指数的ETF基金。作为投资者准入门槛最高的板块,绝大部分散户通过基金参与“性价比”更高,尤其是上周市场调整过程中集中挂牌的一些科创板定开基金,较大的折价率和良好的净值表现形成背离,是散户参与科创板较好的方式。
高估值下开放外资,科创板魅力几何?
对科创板来说,此次被纳入沪港通实际为外资提供了直接参与的通道,但有通道和是否买入、参与量多大又是不同概念。不少投资者认为,科创板目前估值高,外资参与兴趣不会太大。笔者认为,估值高低并非外资决定是否参与科创板的惟一因素。单纯从估值来看,科创板开板以来估值一直不低,根据上交所最新公布的统计,平均市盈率已经超过90倍,比创业板的65倍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不容回避的事实。但科创板的公司具有明显的高科技属性,在注册制条件下有多元上市标准,不少公司IPO的时候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的状态,不可避免会对科创板整体估值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这种高估值却不能简单地和“泡沫”划上等号,只要上市之后通过募集资金快速提升业绩,就能够将目前的高估值降下来,用传统行业的估值水平来看待科创板属于刻舟求剑。对外资来说,这点简单的道理不会不明白,美股就有许多科技成长型公司经历从高估值到盈利后估值回归合理的历程。因此,高估值不是外资参与科创板的障碍,上市公司长期发展的前景才是关键。
从A股已经开放外资参与的公司来看,“低估值”也并非外资买入的惟一理由,外资本身也是风格多元的投资主体,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绩优白马股之外,科技股甚至有望困境反转的重组股也都可以看到外资参与的身影。特别是在A股纳入MSCI、富时罗素等国际指数体系之后,大量有配置A股“刚需”的外资指数基金,出于追踪指数投资需要被动买入相关成份股,未来科创板公司在纳入相关国际指数之后,也必然会迎来一轮配置型买盘的进场。近期,融易新媒体,纽约交易所就公告,由中金公司持有大多数股权的美国金瑞基金(Krane Shares)宣布在美国推出首只中国科创50ETF,境外资金配置科创板已经箭在弦上。随着吸纳优质科技公司的增多,对科技股有兴趣的外资必然会越来越多关注科创板的长期机会。
两极分化不可避免,选股不能看估值
事实上,和A股其它板块不同,科创板从成立开始就是散户占比较低、机构话语权较高的市场,有着比其它板块博弈更充分的IPO定价。在成立的时候,科创板就设定了较高的投资者准入门槛,只有50万账户市值并具有两年以上投资经验的投资者在通过在线测试之后,才能开通科创板交易功能,这一下子就排除了超过95%以上的个人投资者,减少了机构和游资收割“韭菜”的空间;其次,IPO定价还引入了保荐机构跟投的机制,通过利益捆绑机制,最大限度降低保荐机构“只荐不保”的弊病。加上科创板公司中许多存在创投机构参股需要上市之后解禁套现的“明牌”压力,三管齐下,让科创板公司的定价更接近真实的多空均衡。如果再考虑到科技属性、研发投入比例等指标,笔者认为,科创板的真实估值不见得比其它板块泡沫要大,其中的优质公司一样有较好的长期投资潜力。
从2019年三季度以来,公募基金增配科创板已经是趋势性的投资行为,无论是持有科创板股票的市值还是参与的基金数量,都呈现逐季增长的趋势。截至2020年末,公募基金在科创板的持仓占比为2.69%,还属于比较低的水平,未来增长空间还很大。但不可忽视的是,A股市场上的两极分化现象在科创板中有明显体现,持续新高和不断新低的个股并存,这也是机构话语权占主导市场的必然结果。如果基本面的增长潜力无法得到机构认同,仅靠数量有限的个人投资者,是很难承接持续涌出的限售股解禁套现压力。因此,个人投资者在参与科创板的时候,不可有“贪便宜”的心态盲目抄底,而应当关注十大股东中机构持仓占比较大的公司,从中寻找出值得长线参与的公司。笔者重点关注品种有:奇安信-U、八亿时空、神工股份、中微公司。
借道基金参与也有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