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1-24 14:00:33来源:中新经纬APP
在C端,竞争激烈的手机行业对厂商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头部手机厂商对供应链、消费者需求、市场推广都有很深的理解和专注度,而柔宇在这些方面还有一定距离。未来谁会为柔宇买单?
文 | 常涛
2020年的最后一天,深圳市柔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柔宇科技)向上交所递交科创板IPO申请获受理。这家创立八年的公司继2018年10月在行业内较早发布折叠屏手机,及2019年初“硬刚”小米后,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与此同时,透过招股书,柔宇科技持续亏损且亏损逐年扩大、经营现金流持续恶化等问题也展现在投资者面前。更值得关注的是柔宇科技在产品端的表现,招股书中其产能利用率低、产品滞销等问题展露无遗。
现实情况可能更糟一些。近日,中新经纬记者采访了北京、深圳两地四家柔宇线下零售店的销售人员,询问柔宇新一代折叠屏手机柔派2的销售情况。他们均表示,柔派2卖得不好,同时有不止一家门店的销售人员告诉中新经纬记者,“店里至今一部柔派2都没卖出过。”
产能利用率低、产品滞销
招股书显示,柔宇主营业务包括两部分,一是面向B端的全柔性显示屏或全柔性传感器的解决方案类产品;二是面向C端的消费者产品,如柔派手机、柔记智能手写本、Royole Moon以及Royole X(VR移动影院)等。
在C端,2018年10月底,柔宇发布了自称全球第一款全柔性显示智能手机“柔派”,这是柔宇的一大高光时刻。
颇为戏剧的是,2019年1月23日,小米总裁林斌宣布小米“做出了第一台折叠屏手机,应该也是全球第一台双折叠屏手机”。24日,雷军在自己的公众号发布了一篇《双折叠屏手机公布,小米为什么能够不断创新》,讲述了小米的创新之路。
随后,柔宇科技副总裁樊俊超在微信朋友圈发布长文怒斥小米称:柔宇的柔派手机才具有颠覆式的创新,小米不是第一,因此小米的高管在撒谎,小米的价值观有问题。柔宇CEO刘自鸿更是在微博开怼:“人若犯我,虽远必诛。”
第一代柔派上市时间也早于三星、华为等手机厂商的折叠屏手机,但据中新经纬记者体验,第一代柔派无论外观还是功能,均存在较明显的短板。
初代柔派采用外折设计,折叠过程比较生硬、费劲,且折叠后上下两块屏幕中间会留下较大空隙。在核心部件铰链上,初代柔派配置了一块硕大铰链,约占了整个背部面积约五分之一,而且铰链位置上下各用了五颗螺丝钉来固定,美观上大打折扣。2020年9月22日,柔宇第二代折叠屏手机柔派2发布并上市。
在B端,2018年6月,柔宇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条全柔性显示屏大规模量产线在深圳投产,这是柔宇的另一大高光时刻。京东方投产中国大陆首条全柔性AMOLED生产线的时间也仅是在2017年末。
不过,无论是C端还是B端,柔宇科技都“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产品卖不出去。
一是产能利用率低。招股书显示,柔宇在报告期的产能利用率在2018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分别为15.1%、31.2%和5.3%,这也就意味着公司的生产设备乃至人员都有大量闲置的情况,固定成本亦无法摊薄。
二是柔宇产品存在较为严重的滞销情况。在产销率方面,柔宇科技同样存在销量小于产量的情况,而这也就意味着公司生产出来的产品作为存货大量放置在仓库中,无法及时转化为销售收入。
招股书显示,2018年柔宇全柔性显示屏实际产量7748小片,销量2099小片,产销比为27.09%;2019年实际产量314036小片,销量52747小片,产销比为16.80%;2020年1-6月,实际产量48563小片,销量22136小片,产销比为45.58%。
探店:柔派2鲜有人问津 有门店一台没卖出去
招股书显示,2020年1-6月,柔宇主营业务收入构成的比重发生了变化,其B端企业解决方案占比逐渐递减,仅占22.02%;C端消费者产品占比与日俱增,占比77.98%。2020年1-6月,柔宇科技B端企业解决方案营收2475.94万元,C端消费者产品营收8768.69万元。这意味着,在营收方面,C端业务对柔宇科技来说日益重要。
不过,中新经纬记者采访发现,柔宇科技C端明星产品柔派折叠屏手机线下销售情况不容乐观。
柔宇官网显示,柔宇全国共拥有326个线下零售店。其中北京地区有三家,销售手机系列产品的为顺电三里屯店,其余两家店仅销售柔宇柔记(智能手写本)系列。
1月16日,中新经纬记者实地探访了顺电三里屯店,这是柔宇折叠屏手机在北京地区的唯一线下店。据店内工作人员介绍,售价9988元的柔派2上架后咨询的顾客不多,整个店里只有两台备货,如需要两台以上需要先登记再调货。至于销量,一名店员称“上架至今只卖出过一台”,另一名店员则称在其印象中“一直没人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