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1-15 04:01:18来源:长江商报
逐步撕掉地产标签的泛海控股抛售旗下核心地产项目——武汉CBD项目。
1月5日,泛海控股(000046.SZ)宣布公司控股子公司武汉中央商务区股份有限公司拟30.66亿元出售武汉中央商务区地块。经初步测算,本次交易预计产生资产处置收益约12.51亿元。
这是继去年出售北京、上海项目及美国旧金山资产后,泛海控股再度出售旗下地产项目,表明其“去地产化”的决心已很明显。
2014年初,泛海控股宣布向金融、地产综合性控股公司转型,经过六年时间调整,转型效果已初步显现,金融业务也逐步替代房地产成为泛海控股核心业务,占比近95%。
然而,转型金融并没有让泛海控股的发展进入“快车道”,目前,公司还面临业绩疲软、盈利能力下降、负债压力,融资碰壁等难题。
最新三季度业绩公告称,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总收入约92.29亿元,同比增长11.01%;净亏损约6.12亿元,同比下降124.55%。
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融易资讯网(www.ironge.com.cn),泛海控股总资产1827亿元,总负债1445亿元,面临400多亿元短期债务,而其账面资金仅188.7亿元,经营性现金流大幅下降89.7%至2.8亿。
中国城市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谢逸枫向长江商报记者分析称,债务压力主要还在于销售回款比较缓慢,经营利润下降过快,债务雪球越滚越大,其次是跟公司的整体的营业收入下降有直接关系,转型业务增长非常缓慢。
针对上述相关问题,长江商报发送采访函至泛海控股方面,截至发稿前仍没有得到回复。
地产项目开发周期缓慢
占地总建面达到414.29万方,号称要投资千亿的武汉中央商务区,曾是泛海控股的核心地产项目。
武汉中央商务项目于2001年立项,隔年,为开发上述项目,泛海控股等五家企业组建武汉中央商务区股份有限公司。
拿下武汉中央商务区,泛海控股一度引来外界羡慕的眼光。
然而,经过十余年发展,武汉中央商务区项目至今仍未全部完工。据泛海控股2020年中报显示,该项目总建筑面积为414.29万平方米,截至二季度末,项目剩余可开发建筑面积达到287.4万平方米,占比接近七成。
项目投入大、开发周期长、进展缓慢,是泛海出售该核心地产项目的关键因素,其他地产项目也面临同样问题。
在拿下武汉中央商务区开发权的同一年,泛海控股还拿下了上海的董家渡项目,借旧区改造,以零成本获取董家渡10号、12号、14号三块外滩核心区域,共计约12万平方米。由于泛海当时获得的是“毛地”,而非“净地”,因此泛海要承担所属地块的拆迁工作。
而位于上海董家渡10号地块的泛海国际住区一期则是在拿地13年后的2015年11月才开盘。从2002年5月上海董家渡启动旧区改造项目至今,泛海控股对于该地块的开发建设已经长达近18年,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土地还在拆迁中。
2019年,上海外滩董家渡项目闲置17年后易主融创,收购价达125.53亿元,由于该项目地处黄浦江边,周边在售一手房均价普遍超过每平方米10万元,堪称上海绝版豪宅地块,“囤地”17年后,资产增值空间大幅上升。
随后2020年3月,泛海控股再度转让美国旧金山First Street和Mission Street的相关境外资产,交易金额12亿美元。
谢逸枫分析称,泛海控股出售子公司的项目,主要原因是债务压力非常大,现金告急,短期债务又到期,在没有充足现金流的情况下,只能通过转让手里的一些项目来偿还这些债务,也可以减少一些不良资产。
“泛海控股不断出售旗下土地项目资产加速去地产化,主要在于没有成功的房产开发模式和成熟的经营管理体系,没有形成自己的房产开发系统。”谢逸枫认为,现在房产开发竞争压力非常大,不仅仅在于拿地能力,融资能力,成熟的经验也是非常重要的,转向金融或战略投资这种轻资产方向对以后规划有益。
加速“去地产化”债务压力凸显
相继处置多项地产资产,其 “传统主业”地产业务收入也呈现逐年下滑趋势。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泛海控股地产业务收入占公司营业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8.92%、39.13%、22.44%,比重逐年下降。
2020年上半年,金融板块实现营业收入51.60亿元,同比增长25.55%,在公司营业收入中的比重接近95%,同期,该公司房地产业务的收入仅为2.91亿元,同比下降72.25%,占总营收的比例仅为5.33%。
在土地储备上也多年颗粒无收,2015年至2019年,泛海控股已连续五年在国内无新增土地储备。据泛海控股年报显示,截至2019年末,泛海控股累计土地储备总占地面积521.95万平方米,其中国内151.55万平方米,占比29.04%,仅有武汉中央商务区、北京泛海国际居住区二期以及沈阳泛海国际居住区。
随着武汉中央商务区的出售,泛海控股的土储近一步减少,地产营收比重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