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2-08 04:06:08来源:互联网
本报记者 张梦雯
网络世界异彩纷呈,不仅成年人喜欢玩游戏,孩子们也喜欢。游戏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复活”、“道具”、“关卡”等功能,通常都要收取一定费用。孩子们一通乱点,最后往往是家长为此买单。《花光环卫工爷爷的积蓄充值游戏》《玩手游花光40万买房款》……这类孩子玩游戏导致的“惨案”时有发生,真的无可避免吗?
未成年人充值并非个例
在事业单位工作的秦先生有一位5岁的孩子,最近,孩子因为咳嗽在家里休息,除了看看绘本,偶尔还会使用iPad玩会益智类游戏。让秦先生没想到的是,在下载了一款游戏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自己的苹果手机里被扣费800多元。
秦先生说,在微信账单,他发现4条支付信息,分别是648元、68元、68元和50元,共计834元。这些钱被充值到一款名为《植物大战僵尸2》的游戏中,而且,钱已在他未确认的情况下付给了游戏方。
“孩子没有输入任何密码,也不知道怎么就付了钱。”秦先生说,孩子使用的是iPad,他没告诉过孩子支付密码,这怎么会通过他的微信来充值呢?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游戏越来越便捷化,随时随地都能玩到,虽然采取了实名制,但依然无法阻止孩子用大人的账号进行游戏操作。新闻上不断有孩子玩游戏花了几万甚至十几万的报道消息:《9岁孩子玩游戏,5天充值4000多元》《北京10岁男孩拿姥爷看病钱充值玩游戏,充值5万多》《孩子玩手游一晚上充值2万,花光收废品奶奶积蓄》《1岁男孩充值游戏4万多,花光外公养老钱》……类似数不胜数的新闻在告诉我们,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止一次发生了。
法律清晰 想退钱却很难
家长们的血汗钱“光速”般飞出去后无法回来,着实痛心。
济南市爱都小学家委会会长、山东鲁祯律师事务所行政主管林东告诉记者,很多游戏注册登录需要微信验证或手机号验证,若孩子拿的是家长手机,一般情况下游戏平台默认是手机用户本人登录游戏,没有进一步的验证步骤。此外,诸多游戏平台对充值金额不设上限,单日充值次数等均无明确约束,也是一个严重的监管漏洞。更有一些平台诱导开通免密支付,这让认知能力缺乏的未成年人的充值门槛更低。
孩子在网络上充值网络游戏和打赏主播的充值款是否可以要回?林东说,未成年人在法律上包括两种:一种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小于8岁的孩子,监护人完全代表他的意愿),一种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在8岁到18岁之间,可以进行纯利益行为的)。
林东表示,如果孩子未满8周岁,无论花费多少钱,家长都可以主张此花费无效,要求退款。如果孩子在8周岁到18周岁之间,就要分情况讨论。
法律规定虽然非常清晰,可在实例中,这类问题非常不好解决。“很多未成年人玩游戏用的是家长的账号,可能这个游戏家长也在玩,真的很难分清到底是孩子充值还是家长充值。如何证明充值是孩子操作的,家长一般都无法拿出证据。”林东说,因为这个原因,通常充值不多的家长会抱着“花钱买个教训”的心态不了了之。如果家长不进行追要,商家是不会主动退款的。
防止孩子误充值 可以试试这样做
对于孩子误充值这件事,林东有几点建议,一是建议家长保留好充值记录、游戏账号注册时间、登录时间等信息,及时与游戏公司客服协商解决。大多数正规游戏公司,融易资讯网(www.ironge.com.cn),在充值后48小时内退回的几率比较大;二是建议用孩子的身份证、微信号注册游戏,这样有益于留存证据,同时游戏的防沉迷系统也可以避免孩子沉迷游戏;三是建议家长寻找相关部门进行投诉,可拨打12345加游戏公司当地区号,更直接地找到相应部门,给游戏公司施压;四是建议家长不要开通小额免密支付。避免事情发生,比发生以后亡羊补牢更有效。
资深游戏玩家赵帅表示,部分手机的应用平台和游戏平台不需要支付密码,只需添加银行卡或通过手机验证码便可进行充值操作。对于孩子误充值这件事,家长应该把预防工作做到前面。“首先,家长要管理好账户密码。其次对孩子使用的手机APP进行分类管理,分为学习应用、娱乐应用、禁用应用,根据孩子的实际需求,合理安排上网时间。”赵帅说,家长还可以借助手机的一些管理软件,对孩子的手机进行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