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1-16 11:16:14来源:互联网
本报记者 秦枭 北京报道
“与任正非不一样,赵老板是投资家”,这是业内人士对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的评价,而其掌舵的“紫光系”则被戏称为“国家队”。
不过,一向在资本市场如鱼得水的紫光集团,近日却陷入债务的泥沼。由于在10月末放弃赎回永续债而引得其多只债券下跌。截至11月11日收盘,“17紫光03”跌逾20%,“19紫光02”跌逾6.15%,“18紫光04”跌逾6%。而在此之前多只债券一度陷入临停的局面。一时间关于紫光集团债务告急、现金流愈加紧张的猜测甚嚣尘上。而即将于11月15日到期的规模为13亿元的“17紫光PPN005”能否按时兑付,更是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对于债券下跌以及兑付问题,《中国经营报》记者致电致函紫光集团方面,截至发稿,其未作回应。
祸起永续债
紫光集团此次陷入债务的阴霾源于放弃一笔永续债的回购。
紫光集团10月29日声明,10月30日到期的“15紫光PPN006”为永续债,其将继续支付利息,但基于多方考虑,已通知相关投资人此次将选择不行使回购权;10月31日到期的“17紫光PPN004”则会按期偿还。
一位证券人士对记者表示,永续债是一种介于债权和股权之间的融资工具。投资者不能在一个确定的时间点得到本金,但是可以定期获取利息。在一定的持有期限后,发债人通常可选择赎回该债券。若在一定时间内,发行人选择不赎回债券或者选择债券续期,永续债一般会设置票面利率重置和跳升机制,其票面利率就会相应地上升以补偿投资者的潜在风险和损失。。
上述证券人士解释道:“在资本市场上,投资者对于自身资金的流动性是特别重视的。对于投资者来说,长时间持有一只永续债是不可能的。而对债券持有人来说,投资者最初认购永续债的时候是建立在期满赎回的基础上的。到期不赎回,后期融资成本一定会大幅上升,而且会对公司信用产生影响。”
事实上,紫光集团的债券每次的兑付与偿还都牵动着投资者的心。尽管紫光集团各期债务均在正常按期兑付偿还,但仍然无法挽回自去年底其债券便出现下跌的颓势。尤其今年以来,紫光集团存续债在二级市场上价格持续走低,4月和9月分别出现过债券价格大幅下跌和波动、一度停牌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放弃赎回永续债,不仅使得投资者对于紫光集团的猜疑之心四起,同时也导致其信用评价等级的降低。
2020年11月5日,中诚信国际出具《中诚信国际关于将紫光集团有限公司主体及相关债项信用等级列入可能降级的观察名单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
《公告》表示,2020年以来紫光集团继续保持多元化的业务格局,主营业务的行业地位持续领先,芯片业务发展得到强有力的外部支持,但目前其在建项目资本支出压力较大,且前期对外并购导致债务规模处于高位,债券集中到期压力大。
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11月紫光集团即将到期债券规模约为13亿元,12月约为4.5亿美元,2021 年上半年即将到期或面临回售的债券规模分别约为50.96亿元和10.5亿美元。而其“17紫光PPN005”将于11月15日到期,规模为13亿元。
不仅如此,截至2020年半年度,紫光集团有息债务中一年以内到期有息债务金额为814.28亿元,占比51.97%,一年以上到期有息债务金额为752.63亿元,占比48.03%。
而紫光集团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速动比率与流动比率(一般来说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越高,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越大,偿债能力越强)都处于较低的水平,但紫光集团2020年上半年的流动比率仅为0.9,同期速动比率仅为0.7。
并购“后遗症”
“赵伟国不过是一个炒股的投资者,怎么能去问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一个世界半导体的教父‘公司多少钱要卖’?这不是你今天用钱就可以买的。”时任鸿海集团(富士康母公司)董事长郭台铭表示。不过,赵伟国却还是用钱买到了很多。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导致紫光集团陷入债务困境,或不是放弃赎回永续债,而是近几年其在资本市场上的大肆并购。
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初期,很多学校开始校办企业。清华也不例外,1993年,在清华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的基础上成立了紫光。
紫光集团主要由两大业务支撑,分别是芯片和数据云,云平台主要依托于上市公司紫光股份(000938.SZ),截至6月9日,融易新媒体,紫光股份的市值为782亿元,紫光国微(002049.SZ)的市值为405亿元,紫光学大(000526.SZ)的市值为44.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