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0-22 03:15:56来源:融易新媒体
前几天,陆金所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招股书。
在如今中概股密集“回流”的时间节点,这个由平安集团孵化而出的金融独角兽自然备受关注。毕竟从估值和规模上看,这可能是美股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金融科技IPO,其背后的意味深远绵长。
到底是基于何种考量,让陆金所选择了这个时间迈出“走出去”的重要一步?
从整体上看,陆金所算是交出了一份颇为漂亮的答卷,尽管不可避免得受到了疫情的波及,但公司的业务规模依然保持了不错的增长势头——
即使是在2020年上半年,陆金所控股的总收入也达到了256.8亿,净利润72.7亿;考虑到2017年到2019年达48.65%的净利复合增长率,这算是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了。
在经历了“去网贷”的转型之后,轻装上阵的陆金所有了更轻便从容的底气:
陆金所控股的网贷存量资产由2017年的3364亿元降至2020年上半年的478亿元,业务总占比从2017年的72.9%降低到当前的12.8%;
尽管网贷存量资产不断降低,但财富管理平台的客户留存率与活跃投资者依然保持了不错的增长势头。从2017到2019年,投资者留存率每年都在90%以上、活跃投资者的复合增长率则达14.1%。
而在践行普惠金融、响应为中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号召方面,公司也有了更多的腾挪空间:
在这一波席卷全球的疫情之后,不少行业都受到了相当的冲击。相比资本充足、融资渠道通畅的巨头们,数量众多、在提供就业岗位方面尤为重要的中小微企业相对弱势。
一边是规模庞大但尚未被充分服务的中产阶层和富裕人群,一边是嗷嗷待哺、苦求信贷而不得的中小企业和新兴经济单元,背靠平安集团且身具独特金融DNA的陆金所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以近年来增长迅速的零售信贷和财富管理业务为例,其中零售信贷业务中有近7成的用户为小微企业主。从金融服务对象来看,这也是对重要会议多次提到的“六稳”“六保”工作的积极响应。
作为平安金融生态圈中的成员,陆金所控股利用平安的生态系统来获得高质量的借款人和平台投资者,促进了各业务间的相互协同联动。
截至2020年9月30日,陆金所控股管理贷款余额达5358亿元、管理客户资产规模达3783亿元,不仅总体规模不可小视、且依然保持着近21%的增速。
按照国际第三方咨询机构Oliver Wyman的报告,陆金所控股的这两项业务的规模在行业内分列第二、第三,高客单、高留存,这是客户群体和用户质量给公司的底气。
02
作为国内估值稳坐行业前列的金融科技公司,陆金所的融资历程和上市时机一直备受关注。
在本次IPO之前,陆金所控股已经完成了三次股权融资。前两轮在2015、2016年就已经确定,第三轮则抢在了2018年完成,莱恩资本、摩根大通等一众国际巨头也纷纷现身其中;
在诸多国际资本的追捧之下,公司的估值也是水涨船高——早在2018年完成了C轮融资后,陆金所控股的投后估值就达到了三百多亿美元,高居行业前列。
这个体量的金融科技公司,其一举一动都对市场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有关陆金所的上市传言也是如影随形,几乎每一年都会被拿出来热议。
比如在2016年底的时候,就传出了陆金所启动上市安排、将登陆港交所的消息;在两个月前,市场又流出了陆金所将在美国提交上市申请的传闻,融易资讯网(www.ironge.com.cn),不过最终都成了高高举起的靴子、一直没能落下。
好在这一次,算是尘埃落定的终锤了。
考虑到自身的业务定位,陆金所以美股为切入点进入最为成熟的美国金融市场,以极低的成本积累发达资本市场的先进经验、获得相对较高的估值,这是中国金融科技公司宝贵的出海尝试。
更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平安集团旗下金融科技领域的“先锋”,陆金所上市背后的考量尤为深远。
当今时代,科技对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渐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