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0-14 14:16:25来源:融易新媒体
文 | AI财经社 陈芳
传了五年的陆金所上市终于有了实质进展。10月8日,平安集团控股的陆金所在美递交招股书,拟在纽交所上市。然而,作为国内最早一批以P2P业务起家的独角兽公司,陆金所的上市之路走得异常坎坷。
作为网贷行业的龙头,随着整个P2P行业的衰败,陆金所的命运也备受关注。招股书显示,陆金所控股有两大业务板块——财富管理和零售信贷,前者主要由众所周知的陆金所平台提供,后者由平安普惠提供。这两大业务板块通俗而言,一个卖理财产品,一个放贷。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陆金所控股营收256.84亿元,同比增长9.5%,八成以上由放贷所贡献;净利润为72.72亿元,同比减少2.75%。值得注意的是,陆金所控股正在不断去P2P化,网贷业务量占比已经从2017年的72.9%缩减至2020年上半年的12.8%。
上市坎坷,2022年结束P2P业务
陆金所是国内第一批上线的P2P平台,凭借平安集团的强大背书,发展迅猛,2015年第三季度,陆金所就超过了美国网贷鼻祖Lending Club,成为全球第一大P2P平台。根据网贷之家的数据,网贷运营平台最多时曾达3476家。
作为行业龙头,陆金所受到了投资方的追捧,估值水涨船高。2018年,融易资讯网(www.ironge.com.cn),陆金所C轮融资完成后,估值已经高达394亿美元,投资方有摩根大通、大华银行、民生银行、汇丰银行等,总融资金额有30多亿美元。
然而,随着P2P的模式引入到金融行业,整个行业很快进入野蛮生长期,资金自融、超高利率、跑路等各种乱象层出不穷。随后,大批中小P2P平台由于兑付困难,暴雷跑路,迎来倒闭潮,投资者损失惨重,P2P也成为敏感业务。
尽管在同行业里,陆金所在风控方面做得相对出色,但也难免被暴雷和违约事件波及。在2017年-2018年间,陆金所代销的理财产品多次出现违约事件。包括龙力生物和凯迪生态这两家上市公司,都曾在陆金所以理财产品的形式募集过资金,但都出现了债务违约。
虽然没有造成更大规模的债务违约风波,但在国家要求做好“三降”工作的背景下(降存量规模、降借款余额和降投资人数),去P2P化已经是大势所趋。
2017年下半年,陆金所叫停B2C产品,2019年停止P2P业务,全面进行转型。招股书显示,2020年上半年陆金所控股网贷业务规模只有478亿元,占比12.8%。与2017年相比缩水了60%,那一年其网贷业务占比高达72.9%。
今年上半年,陆金所存量网贷产品占财富管理板块的比例下降了40.5%,预计P2P相关产品规模占比会越来越小,到2022年完全结束。
在过去数年间,陆金所也曾有多次上市传闻。最早是在2014年5月,当时传言陆金所将分拆上市,其估值便高达千亿元人民币。2015年12月,陆金所董事长计葵生首次回应称,陆金所最快将于2016年下半年在港上市。
2016年2月,陆金所宣布完成12.16亿美元B轮融资,估值达到185亿美元。然而由于行业乱象频发,监管趋严,陆金所的上市计划最终未能如愿,此后的上市传闻,陆金所也再没有正面回应。
直到2019年3月,陆金所大股东平安集团直接改口称,陆金所目前资金充足,暂时没有急迫的IPO压力。业内人士称,陆金所上市之所以坎坷,主要是两方面,一是网贷监管政策不明,陆金所相关业务存在是否合规的风险;其二是陆金所的转型路径未明,给其未来的发展带来极大不确定性。
如今,完成了业务转型的陆金所又有了新的故事。今年3月30日,平安消费金融正式获批,成为今年第一家获批开业的消费金融公司,使得陆金所可以合法承载个人借贷业务。
业内人士分析,陆金所之所以重启上市计划,也正是自身业务梳理完毕,已经从一家P2P公司转型为金融科技公司。
轻资产运营,营收净利润放缓
随着网贷收缩,P2P产品逐渐被银行、基金、保险、信托等取而代之,陆金所也在不断增加机构合作产品的占比。招股书显示,今年上半年陆金所的合作产品占比为87.2%,连续三年逐年提升,2017年只有27.1%,2018年和2019年分别为49.4%和70.2%。
与之相对应的是,旧产品在逐年缩小,今年上半年占比缩至12.8%。过去三年来,每年的缩水幅度均在20%以上。
转型后的陆金所坚持轻资本的模式运营,本金几乎来自第三方。例如其陆金所财富平台上的产品与429家机构合作,其中有123家公募基金、103家私募基金、100家资管公司及券商、40家银行等,提供的理财产品有8600多种。零售信贷业务也是如此,第三方提供资金的贷款占比今年上半年高达99.3%。
轻资本运营的好处是,陆金所控股的信用风险大大降低,今年上半年为2.8%,与2017年相比下滑21.8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