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8-09 08:05:15来源:融易新媒体
如今,孩子用家人的手机玩游戏似乎成了普遍现象,但让人觉得“焦心”的,是有些“熊孩子”还会背着家人偷偷花钱给游戏充值。8月5日,封面新闻“云求助”专区收到来自市民唐先生的求助,9岁的孙子用他的手机玩游戏,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给游戏陆续充值了5800余元。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调查。
刚收到的钱“消失” 孙儿偷偷充值游戏
8月4日,唐先生带着9岁的孙儿去亲戚家里玩,晚饭后,唐先生看手机时发现,当天上午通过微信转账收到的工钱不见了。“我一开始以为是钱没收,但我看了下记录,发现已经收了钱。”
短短一下午,刚领到的几千元“消失”了?唐先生的侄女帮忙查看了账单,发现当天中午12时许和当天下午16时许,有人通过微信零钱给腾讯游戏分别充值了1449.18元和2163.1元。
翻看账单记录后发现,除了8月4日,在今年4月、6月和7月,还有合计2000多元的充值记录,其中7月有共计1707.2元的充值记录。经询问,唐先生得知给游戏充值的是自己9岁的孙儿。
“我7月的时候,是发现微信钱包里少了一千多。看了微信发来的扣款记录,没看到有什么。”唐先生说,恰逢那段时间自己带着孙子回老家探亲,“我想着是不是哪个亲戚拿我手机转走了之类的。最后我就是怕老婆骂我,没敢说。”
已申请未成年人关怀金 信息正在核实中
“我知道他玩的两款游戏,问过他花不花钱,他跟我说不花钱。”唐先生说,平日里他不准孙子玩游戏,周末或者走访亲戚时才把手机给孙子玩,“密码是他看我之前给钱的时候背下来的。”
“我侄女给腾讯客服打了电话,客服说让我们等回复。”8月6日上午,唐先生致电腾讯客服,客服表示,唐先生已经申请未成年人关怀金,目前正在进行信息核实,5至7个工作日内会进行回复。
下午,记者致电了腾讯未成年人游戏监管热线,客服人员表示,如果出现家里未成年的孩子私自给游戏充值的情况,需要小孩的法定监护人用本人绑定了微信号的手机拨打热线电话,并提供相关的信息进行相关的申请。
未成年人在游戏中过度消费
律师:家长和游戏公司都有责任
此前,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布了《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该通知要求游戏公司对所有游戏账户进行实名认证,并对未成年人登录游戏的时长和使用付费服务都作出了限制。
未成年人隐瞒家长在游戏中过度消费,家长和游戏公司谁有责任?对此,记者采访了太琨律创始合伙人朱界平和太琨律律师学院研究员谢燕。
朱界平律师表示,此事件中,9岁的孩子在民法上认定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只能独立实施纯获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孩子进行游戏充值金额为5800元,数额比较巨大,融易新媒体,显然是与9岁孩子年龄智力不相符合的民事法律行为,该行为需要经过法定代理人的追认方能生效。因此,从父母一方来讲,其可以向游戏公司主张不予追认孩子充值5800元的行为,孩子的充值行为是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但是父母能否要求游戏公司全额返还5800元却不能一概而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一百五十七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此事件中,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是负有监护责任的,孩子的充值行为是在多长时间内进行以及分几次进行的都还不清楚,不能简单的认为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没有过错,应在搞清楚具体的情况以后,再判断父母是否应对此事承担相应的责任。
谢燕表示,站在游戏公司的角度,如何能避免孩子使用大人的游戏账号进行登录就成了比较棘手的问题,成年人的手机进行了实名认证,未成年人使用家长的手机登录进行游戏操作以及充值,会让游戏公司觉得自己很冤枉,其实不然。
《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颁布的精神就在于引导游戏企业切实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为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承担企业主体责任。并且现在的技术,应该是可以实现游戏登录时候的“生物”性身份认证的,比如和实名注册信息一致的人脸或者指纹识别。因此,游戏公司在此事件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具体的责任划分还得根据事情的细节来作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