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8-04 00:19:40来源:融易新媒体
(界面新闻)转型有转型的尴尬。
王烨然在一家游戏创业公司的市场部工作,经常需要为公司挑选网红大V进行品牌推广投放。最近他明显感觉到,接触的MCN机构比以前更加积极了。
除了动辄分享行业报告以外,一部分曾经“高冷”MCN机构们也会主动找他问问需求。
“去年咨询的时候,有些高冷MCN通常是只甩个刊例,不介绍号主也不会介绍案例。合作时,还会限制甲方的意见修改次数,处于‘疯狂顶嘴’的状态,很强势。”
“可能,今年行情真的很差吧。”王烨然认为。
超过200家MCN公司有倒闭迹象
亏完五百万以后,晴矢关闭了自己的短视频MCN公司,那是今年的3月份,疫情还未明朗,公司成立不到一年的时候。
2019年上半年,晴矢通过朋友了解到几个头部MCN的营收情况,其中一个位于青岛的头部MCN机构有3亿粉丝,每月广告收入超过3000万,单个粉丝平均每月产值0.1元。
晴矢觉得收入可观,可以一做。于是,他卖掉了自己从2014年开始运营的几个公众号,其中一个叫做“笔稿”的账号当时粉丝数已达200万。
拿着卖掉公众号的五百万,晴矢开始All in 短视频MCN创业。他的主要运营地是抖音,账号是以小短剧内容为主的剧情号。
截止到2020年3月晴矢关闭MCN之时,他在抖音共孵化了12-15个账号,账号总粉丝数达到2700万,其中最大的账号粉丝量在200万左右。
MCN创业初期,晴矢不仅参加过短视频创业培训课,自己也对当时市面上红火的大号做了分析,最终得出的结论是,通过剧情号进行涨粉,打造IP,然后接广告,将粉丝变现。
晴矢大部分的账号都遵循这条变现路径。在去年10月份,他开始感到这条路或许有点走不通。这个时候后来被晴矢认为是最该“及时止损”的时候。
但当时,他所投入的成本已经超过200万,而公司也还处于“投入阶段”,没有盈利。晴矢没有停下,他最后估算,直到关停之时,他的MCN所有获得的广告收益没有超过30万。
持续性的入不敷出,且短时间内盈利增长无望是公司倒闭的直接原因。晴矢不是个例,国内最老牌的自媒体联盟WeMedia集团副总裁方雨向界面新闻记者分享了一组数据,根据他对覆盖头腰尾多梯队的300-400家MCN机构的微型调查,截止到2020年3月,其中有近200家MCN机构面临倒闭或已经倒闭,比例超过了50%。
WeMedia主要业务为移动端营销、自媒体孵化及经纪服务,2016年曾挂牌新三板上市(现已退市)。方雨本人经常为MCN机构与甲方进行对接。据方雨描述,在2019年10月由他主办的一场自媒体大会中,他觉得,当时这些来参会的300余家MCN机构的生存状态还很不错,甚至还有很好的议价权。
方雨还记得,当时他帮助甲方去咨询一家MCN机构的合作意向,这家MCN拥有数名数百万粉丝博主。对方当时给他的回复是,“低于50万预算的我们就不谈了,品牌名字也可以发过来看看合不合适。”方雨对此印象很深,“当时他们的架子很大,完全不像一个乙方。”
但在今年2月份进行的调查中,方雨发现,很多MCN机构负责人已经很久没有更新朋友圈,甚至即使是给对方介绍客户,对方也会很久都不回复。“这很扯,这些都是业务转型或者倒闭的迹象。“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多位MCN负责人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自己最近面试了很多来自被其他MCN机构裁员的候选人。这些候选人大多是由于大环境不济,业务调整,所在MCN被解散或者自己的部门被裁撤而失业。
多位MCN从业者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上发布了自己的MCN解散或自己被裁员的信息。其中一位网友表示,接到MCN解散消息前两天,公司还在照常网络会议讨论新项目,自己还没有去公司报道,突然就失业了。
一位资深MCN行业从业者曾对此下过预判,她称,大批新MCN涌入市场,跟不上市场发展速度的老一批MCN,吃完平台红利没有能力跟上市场发展速度,会倒闭的倒闭,裁员的裁员。
粗放时代的特征是大开大合,MCN的倒闭潮和加入潮在同时发生。克劳锐5月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19年国内MCN机构数量已经超过2万,较2018年涨幅达到300%,新增1.5万,MCN行业似乎依然看起来很热闹。
广告变现失灵,带货成为新的营收来源
在带货彻底火起来之前,红红火火的MCN生意,主要依靠旗下账号的粉丝和曝光量进行广告变现,获取分成收入。
晴矢刚入局MCN创业时,选择的同样是这条变现道路。因此,他选择在前期投入大量资金,希望打造IP,为账号涨粉,最终凭借成功的IP接广告盈利。
这是一条完整的、被前辈MCN们验证过的道路,也是晴矢在微信公号上成功过的道路,运营、涨粉、变现这套思路,为他带来了All in MCN的500万元。
但是事情显然没有设想的那么顺利,他很快发现,打造一个成功的IP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