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7-15 14:21:06来源:融易新媒体
更多的资源、更好的教育、更优越的生活环境,让后浪们有着与60后、70后乃至80后截然不同的投资态度。他们有的把炒股作为学习手段,有的将炒股当成职业。受过良好教育的90后,比前浪们具备更多专业知识储备,价值投资已成为他们的核心投资逻辑。
职业散户
而立之年的钟鸿是一名“职业散户”。
“我从2016年开始炒股,这就是我的全职工作。”钟鸿笑着说。钟鸿家地处江浙,家中经营着钢材生意。大学毕业后,他就在自家厂里帮忙做事:投标、搬运货物、下工地,所有与家里生意相关的事他都做过,但钟鸿不喜欢那样的生活。“做生意少不了人情往来和应酬。我们是乙方,面对甲方时要放低姿态。我的性格比较强,不习惯‘低着头’说话,所以对接手家里生意比较排斥。”他说。
2016年,在朋友劝说下,钟鸿开始接触股市,毫无财经背景的他从此发现新大陆。“我喜欢股市,可以坐在电脑前一整天不停地分析研究,自得其乐。炒股不需要与人打交道,没有人情往来,你只要自己多学习专业知识,多研究公司基本面就行。”钟鸿说。
随后,钟鸿拿着父亲给的启动资金全身心投入股市。他的目标是通过炒股实现财富自由。虽然在股市经历了4年摸爬滚打,他还处在“交学费”阶段。“这几年亏了一些钱,但我相信这条路能走通。炒股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可以向父母证明自己的职业,我要让他们相信这条路我没走错。”钟鸿说,争取今年见成效。
钟鸿的父亲钟达也是一位股民,对于钟鸿炒股这件事,父亲的态度很开明:“孩子想炒股就炒吧,能炒出名堂来当然好;亏光了,就回来老老实实做生意。”
作为一名60后,钟达并不认可将炒股作为全职工作。“手上有闲钱,去投资一把,但要有其他赖以生存的职业。股市的不确定性太大,生活还是要有一份确定性的收入来源。”钟达说。
在近期行情中,钟达比儿子幸运,他踩对了券商股节奏,但家中生意仍是他的重心。“炒股就是乐趣,生意才是根基。没有实业,哪来资金做投资?”钟达反问道。
不追消息
1995年出生的于馨年纪不大,却是位“老股民”。2015年上大学期间,于馨就开启了投资之旅。
于馨介绍,大学时她选修了金融课程。证券投资老师告诉他们要树立理财意识,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这让于馨萌发了炒股念头。“那时候我们学校组织模拟炒股大赛,我得了第二名。所以2015年二三月我就去开户,拿着压岁钱炒起股来。”于馨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于馨赶上了2015年的牛市尾巴,初涉股海就让她尝到甜头,同时也见证了股市的残酷。“我炒股没多久,就赶上了A股大跌。幸好当时我买的是新华百货,因为‘野蛮收购’而逆势上涨,让我在大跌中全身而退。”
后来的于馨有几年都未再入股市。“死里逃生不容易,熊市不想看股票。大多数炒股的人与我当时的想法一样,买涨不买跌,觉得熊市风险更高。实际上,散户在牛市同样会亏钱。”
2019年,已经工作的于馨重新开设了证券账户。“现在,我算半个行业人,工作与上市公司相关,做这一行肯定要有参与感。但我现在炒股和原来不一样:挑选一只股票会综合公司基本面和行业趋势。”于馨称,“我认准的东西不会频繁换手,除非它没达到预期。”
于馨认为消息有滞后性,不赞同以追消息方式炒股。“我以定投方式参与,每月发工资会拿出两三千元投入证券账户。这相当于一个蓄水池,是我积累财富的一种习惯。”
于馨父亲与她炒股的方式完全不同。“我爸基本上是看新闻联播炒股,播了什么就去追。比如,今天新闻联播说要搞新基建,他就去追这个板块。”于馨说,父辈上学时,中国的证券市场还未建立,那代人中拥有专业财经知识的不多,在股市中偏爱追消息。到了她们这一代,大家的知识储备和信息获取方式都有所升级,所以在股市投资中更趋理性。
犒劳自己
1997年出生的斯斯是英国一所“红砖大学”的金融专业在读生,受疫情影响,今年一直在国内通过网课形式学习。去年底,斯斯拿着父亲给的3万元启动资金开始炒股,一方面,融易新媒体,为了将所学和实际结合;另一方面,为了赚点零花钱犒劳自己。
6月A股行情喜人,斯斯重仓的券商股获利不菲。“本周三抛掉券商股,盈利部分全部提取出来,找代购买了个‘流浪包’。”斯斯口中的“流浪包”是某奢侈品牌包包。因一包难求,斯斯找他人代购,加了2000元代购费。
与新一代股民炒股赚钱就马上消费、犒劳自己相比,老一代股民炒股更多是为了改善家庭生活,为子女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