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3-06 13:32:57来源:融易新媒体
绿色通道足不出户即可完成贷款、线上办理投资理财、定期存款到期自动延期……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对于金融服务也是一场大考。近期,金融机构纷纷加码线上业务,优化“非接触式”服务渠道,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业内人士指出,这既是防控疫情期间的特殊举措,也显示出金融服务在数字化时代的转型趋势,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不过,业内专家也指出,进一步推动数字化转型,金融机构在技术、业务、风控等方面仍存在一定不足。当前线上金融服务主要集中在个人用户端,对公业务等领域仍是短板,未来可以进行更多尝试,但潜在风险也不容忽视。
线上金融服务异军突起
疫情期间,银行机构纷纷推出各种“非接触式”措施,加码拓展线上业务,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
产品服务方面,为避免客户大量到银行网点办理转存业务,六大国有银行均推出定期存款到期自动延期等服务。平安银行推出“在家办”服务平台,通过口袋银行APP线上办理投资、理财等多项金融服务。
信贷供给方面,多家银行通过专项额度、绿色通道等措施,融易新媒体,让客户足不出户即可完成贷款业务。例如,邮储银行积极引导客户通过线上渠道申请贷款,截至2月9日,邮储银行本年累计发放“极速贷”10万笔、贷款金额136亿元。部分银行还利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研发支持客户远程签约的电子签章,便利客户在家完成续贷合同签订。
政策方面也在持续发力。央行近日召开金融系统全力支持抗击疫情和恢复生产新闻发布会,提出积极拓展线上金融服务,推动银行保险机构强化网络银行、手机银行、小程序等电子渠道服务管理和保障。银保监会也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金融服务的通知》,提出各银行保险机构要积极推广线上业务,强化网络银行、手机银行、小程序等电子渠道服务管理和保障,提供安全便捷的“在家”金融服务。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表示,疫情发生后,我国银行业等金融机构充分应用科技手段,推行和扩大“非接触式”服务,既降低因人员聚集可能产生的各类风险,又提升服务的便捷性和可得性,较好地满足了疫情防控和客户服务的双重需要。
数字化转型趋势提速
机构纷纷加码线上业务,既是防控疫情期间的特殊举措,也将是金融服务在未来数字化时代更新迭代的趋势。业内人士指出,由此催生的“非接触”服务理念、需求,不会随着疫情平复而消失,反而可能进一步固化和深化。这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带来新的机遇。
记者了解到,疫情防控期间,除了金融服务线上化,一些金融机构还将自身科技能力延伸到其他领域。如工商银行研发新冠肺炎防控应急物资管理系统,免费提供给疫情防控指挥部、卫健委及医疗机构等防疫重点单位使用。建设银行为各级民政部门和社区开发上线“建行智慧社区管理平台”,助力城乡社区构筑“线上+线下”立体防控体系。
针对疫情之下金融机构复工的切实需求,京东数科则推出一系列包含疫情AI助手、智能客服机器人的复工产品包,其中智能客服机器人可以实时更新疫情相关语料库,代替70%-80%的人工接线及外呼工作,助力金融机构提升数字化运营能力。
董希淼表示,数字化浪潮下,金融机构未来还可以探索更多的业务模式。目前,银行业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服务方式相对成熟,在“非接触式”服务中发挥主要作用。下一步,应加大创新力度,在智能客服、“家居银行”、供应链金融等领域进行更多探索。如智能客服,以智能机器人为主,不但有助于降低成本,同时还拓宽服务渠道,广泛收集客户信息,提高“非接触式”服务效率。而基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真实交易,建立场景、技术、风险、监管四位一体的数字供应链金融网络,可为中小企业提供非接触的融资、结算等“一揽子”服务。
“这次疫情对金融科技的应用是一个推动”。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说,“过去消费电子业务办的比较好,将来互联网、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的发展通过线上可以得到很多企业生产、营销、进货方面的数据,这样可以更好的识别企业的风险,更好提升服务的响应速度,改善企业服务。”
叶燕斐还表示,监管部门也要适应发展的需要,监管的科技需要更加数字化、更加智能化,在某些方面要有更高容忍度,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鼓励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为客户服务。
业务、风控等短板尚待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