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4-26 17:08:53来源: 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李 冰
金融机构反洗钱监管升级。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金融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监督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21〕第3号,以下简称《办法》),自2021年8月1日起施行。
《办法》进一步明确了金融机构反洗钱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要求,并完善了反洗钱义务主体范围,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纳入《办法》适用范围,增加网络小额贷款公司、银行理财子公司等反洗钱义务主体。
曾任德意志银行、摩根大通银行等国际性金融机构资深合规官,国际认证反洗钱专家(CAMS)汪灵罡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商业银行服务的客户群体大,各机构、各地区发展水平和风险意识程度不一,无论是个人业务、公司业务,还是金融市场业务,理论上说,银行的每一项业务都有可能成为洗钱的渠道。在短期内实现反洗钱反恐融资风险管理水平的飞跃和质变,难度不低。”
义务主体扩容
具体来看,融易资讯网(www.ironge.com.cn),适用于《办法》的金融机构包括:开发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村镇银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贷款公司、银行理财子公司;中国人民银行确定并公布应当履行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义务的其他金融机构。
《办法》强调,非银行支付机构、银行卡清算机构、资金清算中心、网络小额贷款公司以及从事汇兑业务、基金销售业务、保险专业代理和保险经纪业务的机构,适用本办法关于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规定。
“与此前反洗钱相关政策相比,此次《办法》出台可以说是目前金融机构最严反洗钱新规。”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办法》首先囊括了所有金融机构,明确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纳入适用范围,增加网络小额贷款公司、银行理财子公司等反洗钱义务主体;其次,要求金融机构开展建立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政策,开展风险自评估和报送;第三,监管方将对金融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制度的建立健全情况和执行情况进行评价。
此外,记者注意到,早在2020年12月30日央行曾发布《金融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监督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市场意见。而《办法》与之前的公开征求意见稿相比有一些调整。
例如,《办法》中第二章第七条写明:“金融机构应当在总部层面建立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自评估制度,定期或不定期评估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经董事会或者高级管理层审定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将自评估情况报送中国人民银行或者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与公开征求意见稿相比,删除了“控制薄弱环节,保存工作记录”,更强调金融机构自主评估洗钱和融资风险。
“可以看出,监管更希望金融机构能提前侦测识别风险,而非通过不断增加控制手段来规避风险。”于百程认为,相比而言,新规对金融机构的要求与期望更高。
另外,强化金融机构独立管理要求,《办法》中第二章第十二条明确:“金融机构应当在总部层面制定统一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机制安排。”与公开征求意见稿相比,将“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机构跨业投资控股形成的金融集团”修改为“金融机构”。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此处改为‘金融机构’则更加符合金融机构在不同场景、不同用户群体下的反洗钱、反恐怖融资防范的独立性和特殊性。但从征求意见稿中来看,监管机构也希望能够发挥金融集团下的数据和资源共享,统称‘金融机构’与原表述对比来看,也更体现出反洗钱人人有责的要求。”
仍存较大改进空间
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对614家金融机构、支付机构等反洗钱义务机构开展了专项和综合执法检查,依法完成对537家义务机构的行政处罚,处罚金额5.26亿元,处罚违规个人1000人,处罚金额2468万元。同时,2020年,人民银行下设的中国反洗钱监测分析中心共接收金融机构、支付机构等报送可疑交易报告258万份。各级人民银行发现并接收的重点可疑交易线索16926份,开展反洗钱调查7804次,向侦查、监察机关移送线索5987次。
“可以说,反洗钱监管正在升级。从处罚数据来看,金融机构反洗钱方面存在的较大的不足与改进空间。”于百程坦言,从非银支付机构角度来看,部分洗钱诈骗等行为通过第三方支付渠道实现资金转移,显示出第三方支付机构在反洗钱管理上存在重大漏洞。未来,第三方支付机构应当按照《办法》中的要求做出相应安排,特别是在特约客户准入审核,交易风险监测、商户分类巡检等方面强化反洗钱风险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