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3-31 22:06:28来源: 中国经济网
3月30日,浙商银行发布2020年度报告。2020年,该行一手抓疫情防控和金融服务,一手抓平台化业务创新推广,全年业务规模稳健增长、经营效益保持稳定。
年报显示,截至2020年末,总资产突破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3.74%,规模迈上新台阶。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77.03亿元,拨备前利润345.29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2.89%、2.82%,在计提拨备的情况下实现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123.09亿元。年报还披露,拟每10股派现金股利1.61元,现金分红比例30.10%。
存贷款双位数增长,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升
疫情发生以来,浙商银行积极应对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响应国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减费让利的号召,及时出台一系列帮扶措施,大力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发展,持续加大对制造业、普惠金融、民营企业、绿色金融等方面的信贷投放,其中,民营企业和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占比继续保持业内领先。
截至2020年末,浙商银行总资产达2.05万亿元,其中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1.20万亿元,增长16.26%。总负债1.92万亿元,其中吸收存款余额1.34万亿元,增长16.78%。存贷款规模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增幅均位居上市股份制行第3位。
经营效益方面,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77.03亿元,较上年增长2.89%。其中利息净收入370.95亿元,较上年增长7.02%。2020年,该行充分计提信用减值损失,实现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123.09亿元。
在更大规模减费让利背景下,全年主动降息、减息、减费让利数十亿。净息差2.19%,较上年下降20个BP。2020年,浙商银行抗击疫情信贷支持额2651.62亿元,普惠小微金融余额突破2000亿,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同比下降54个BP。
年报显示,浙商银行贯彻落实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中央“房住不炒”要求,强化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全面推进平台化服务战略,拓展客群、夯实存款基础,资产负债结构持续优化。发放贷款和垫款余额占比自2018年末的51%增长至2020年末的57%,信贷投放稳步增长;金融投资余额占比自2018年末的34%降低至2020年末的26%,规模及占比均有所下降;吸收存款余额及占比逐年增长,由2018年末的63%增长至2020年末的70%。
其中,负债稳定性不断提升。依托零售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个人存款余额较年初增长58.49%,零售存款占比提升5个百分点。同时,有效控制同业负债依赖度,同业融入占比15.07%,处于上市同业较优水平。
平台化赋能,差异化竞争优势显著
2020年,浙商银行紧扣“六稳”“六保”工作,积极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复销,助力产业链供应链,也实现了自身转型发展。
据年报披露,平台化服务已成为浙商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和鲜亮标识。截至2020年末,平台化服务融资余额占全部授信业务余额比例达37%,较年初提高11个百分点。平台化服务企业6.25万户,较年初增长38%;融资余额6784.61亿,增长49.8%。
“去年我们对供应商的现金支付比例下降了5%,浙商银行的供应链金融创新,节约了我们的现金流,资金得到有效盘活。”卧龙控股集团财务部部长汤海燕告诉记者。“供应商也很高兴,借助卧龙的信用,不用抵押、不用担保,就可以融到低成本的资金,而且用多少借多少,实时还款。”
卧龙的情况不是个例。浙商银行全面深入实施平台化服务战略,创新区块链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应用,从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左边“资产”入手,应用池化融资平台、应收款链平台等,帮助实体企业盘活资产和资源、减少外部融资、降低财务成本,并对外输出金融科技和平台化服务。
在此基础上,浙商银行由点及面,围绕产业链各环节交易主体真实交易场景,将金融服务深度嵌入到产业链企业的生产、生活、资金管理和交易活动中,打造产业链银行,构建良好的供应链生态圈,降低交易成本,帮助核心企业扩大销售,提升产业链运行效率。其服务了蒙牛、华为、娃哈哈、格力、正邦、国家电网等一大批产业链龙头企业及上下游小微企业,在20多个行业形成特色金融解决方案,为近20%的A股上市公司、40%的中国500强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金融科技驱动,产业链银行转型可期
“平台化业务模式有助于降低客户获取和服务成本。”标普评级在2020年对浙商银行首次评级的报告中称,并认为该行是业内最早应用区块链技术,将金融科技应用到提高效率和管理风险的银行之一。
据了解,该行打造“科技+金融+行业+客户”的综合服务平台,坚持“小额分散”的授信原则,应用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融易新媒体,应用大数据风险预警和管理平台,风险客户提前预警率超9成,有效降低了相关信用风险,近2-3年平台化业务新增的不良率仅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