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3-28 18:16:36来源: 第一财经
在中国数千家银行中,中小银行占比90%以上。但近年来,因利率市场化、利差大幅收窄,加上国有大行下移“掐尖”优质客户等,农商行等中小银行利润空间受到很大挤压。
“多重风险和挑战之下,农商行改革转型的急迫感前所未有,零售金融是行业公认的新增长点。做零售是为了生存下去,做零售才有未来。”多位农商行高管在近期由农商银行发展联盟举办的“第八届农商银行发展战略论坛”上表示。
一家农商行董事长对第一财经表示:“对公业务我们也在做,但不是大行的对手,近年来愈发感觉吃力,农商行可以做跟随者,很难成为抗衡者。我们的优势在于更加下沉的市场,当下全行的发力点是服务小微企业、个人经营者的细分市场。”
除了大行往零售端的下沉外,不少农商行还面临其他压力:资产质量的恶化;在科技与金融不断融合发展过程中,农商行主动布局能力不足等。“农商行风险管理、营销组织的能力,以及资产负债管理都在变化,部分银行的前景并不是很明朗。”一位行业人士称。
农商行业务再下沉
随着金融监管逐步加强,以及2020年以来疫情的影响,再加上国有大行业务的下沉,中小银行尤其是农商行的盈利能力和信用风险面临一定的压力。
“我们银行的贷款抵押率在80%以上,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资产质量不错、风险有保障。但我高兴不起来,原因是大银行通过低利率贷款在去年抢走了很多优质客户,大概有几十亿元贷款被分流。另外,负债端的成本又不断爬升,对我们造成双重冲击。”一家华南地区农商行董事长称。
其实,2019年以来,各家银行开始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但随着国有大行开始业务下沉,“掐尖”了不少本来属于中小银行的优质小微客户。
第一财经在调研中发现,目前,不少国有大行的普惠金融贷款业务年化利率通常在一年期LPR(3.85%)上下浮动,有些项目年化利率可能还更低。“大行有资金成本的优势,有些业务的利率我们也可以做到4%,但仅仅是少数。若想全面与国有大行在资金上抗衡,我们是做不到的。中小银行的出路是在零售业务上继续下沉。”上述银行董事长表示。
《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2020年12月,1年期LPR较上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至3.85%,5年期以上LPR下降0.15个百分点至4.65%;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03%,同比下降0.41个百分点,创有统计以来新低。其中,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30%,同比下降 0.44个百分点;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61%,同比下降0.51个百分点,超过同期LPR降幅。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市场上越来越难做生意,尤其是在省会城区,若不走零售金融这条路,农商行是难以有出路的。我们通过2018年的转型,现在对公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不到10%,零售贷款占比已经突破90%。”一位农商行人士称。
另一位农商行高管称:“农商行的零售转型实际上是回归本源。二三十年前,我在信用社的时候,发贷款的金额大多是几十元、几百元,服务的都是普通农户。后来随着农信社、农商行的改革,农村金融机构在提升市场份额的同时,部分业务也脱离了本土。当前国有大行抢占市场份额,是在倒逼农商行下沉和回归。”
零售突围,差异化竞争
当下,农商行的零售客户主要以农村人口、城乡结合区域人口、城市个体户企业为主。上述客群与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服务的客群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一位农商行高管表示,他所在银行做零售金融的策略是“做小、做实、保质、保量、线下、线上”。具体来看,通过小户贷款来拉动小户存款,形成良性循环;加强对资金用途的审查监管,消除审查漏洞,防止信贷资金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变道和流失等。否则一旦出现问题,可能会被监管处罚,得不偿失。
“另外,在风控上,利用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反欺诈系统、第三方数据等开展贷前调查、贷中审批,最大程度地度量和管控风险。同时,提升对客户的放贷效率,减少复杂的流程,提升市场竞争力。”上述人士称。
上述华东地区农商行董事长称,应建设智能风控,开发零售评级模型,并设计配套模型应用策略,加强大数据应用,同时细化模型分类,重分模型敞口,提升风险识别、计量水平。坚持“做小、做散、做特、做优”的零售思路,继续下沉,做其他类型银行做不了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