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1-29 20:02:59来源: 中国银行保险报
原标题:彻底告别第三方平台!互联网存款下架后,中小银行“自谋出路”
“关了,留给老用户的申购渠道也关闭了,现在存款业务全部转向自营渠道。”近日,《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从多家民营银行获悉,为响应监管要求,目前多家互联网平台针对银行存款产品采取了进一步措施,在此前下架新用户申购渠道的基础上,进一步关闭了存量用户的购买入口。
作为互联网存款的主力军,彻底告别第三方平台后,如何“自谋出路”,成为中小银行尤其是民营银行的当务之急。
第三方平台全线下架银行存款
一华东地区民营银行人士向《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证实,2021年1月25日晚,多家互联网平台统一采取行动,关闭了供老用户申购存款产品的入口。“受监管窗口指导,平台间达成共识,下架了全部银行存款渠道。”
一家互联网金融平台工作人员也向《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确认了这一消息。另据互联网平台客服反馈,已持有的产品不受影响,到期后将自然结清,相关存款依法受到保护。
浦发银行曾发布公告,该行在非自营平台开展的存量定期存款业务到期后将自然结清,用户可通过合作平台入口对到期存款进行支取,已获定期利息不受影响。蓝海银行、锡商银行以及新安银行等民营银行也发布公告,该行用户在第三方平台已购买的存款产品不受影响。
变化或源自近期监管部门的一系列表态。
2021年1月15日,人民银行及银保监会下发《关于规范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开展个人存款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商业银行不得通过非自营网络平台开展定期存款和定活两便存款业务。针对商业银行已开展的存量业务,该通知也明确,到期后应自然结清。
随后,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再次强调商业银行“不得通过第三方中介吸存”。而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吸收存款的,应当遵守相关监管规定。
中小银行发力自营渠道
周期付息产品成“新招”
随着监管信号的明确,近期,不少中小银行加大自营渠道的推广力度,更多依靠自营APP等渠道获客。但由于部分银行长期依赖于第三方互联网平台,不同银行的自营渠道运营水平、技术能力显现出较大差异。
一位东北地区民营银行人士表示,目前该行自营渠道存款占比在50%,APP用户大概在20万左右。“互联网存款新规出台后,我们加大了自营APP和微信端的推广,年底有望能够达到70万用户。”
在这场存款大迁移中,不少中小银行将存款产品由第三方平台平移至自有渠道的同时,也在同步加大自营产品的推广,“周期付息”“定期存款提前支取”等“微创新”产品近期成为不少民营银行力推的主力。
据《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在19家民营银行中,有至少8家银行上线了“周期付息”的存款产品。此外,中信百信银行、天津滨海银行、贵州乌当农商行也有类似分期付息产品在售。
一家民营银行工作人员向《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介绍,目前,周期付息产品较受用户欢迎。该类产品实质是定期存款,一般是定存3年或5年。但是会按照周期给予用户付息,最短的有7天,最长是1年,期间有按月、按季、按半年的,通常是周期越长,年利率越高。
以威海蓝海银行的一款产品为例,该产品底层为5年定期存款,用户每存满一个周期时,可以按照约定利率4.5%计息,当用户未满一个派息周期提前支取时,则按照实际持有天数,按当日挂牌活期利率计算。此外,也有7天、30天、90天以及360天等4个派息周期产品供用户选择。根据派息周期长短,收益率最低可达3.6%,最高到4.7%。
在另一家民营银行武汉众邦银行的自营平台上,180天周期付息产品利率达到4.58%,7天周期付息产品利率最低也达3.5%,融易资讯网(www.ironge.com.cn),相较该行3个月整存整取的定期存款产品1.65%的收益,高出一大截。
由于周期付息的产品利率普遍较高,且突出提前支取、灵活派息等特性,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定期存款整存整取的既定规则,引发一些质疑。
消费金融专家苏筱芮表示,周期派息产品或有打擦边球之嫌,其与靠档计息产品类似,虽然在底层资产中流动性优于前者,但目前仍处于监管空白。“从利率来看,这种‘短期长息’产品或为中小银行的无奈之举。”
多渠道增加资金来源
“近年来,中小银行在吸收存款方面,的确面临更大的竞争,无论是互联网渠道还是线下渠道,比以前要更加激烈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李广子表示,正值岁末年初,各家银行处于揽储关键时期。这也迫使部分中小银行采取更多创新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