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易新媒体
快捷导航 融易新媒体

经济

热点追踪

自媒体

主页 > 财经 > 理财 >

个人信息过度采集有望改观,央行新规明晰征信边界

时间:2021-01-12 10:02:24来源: 第一财经

个人信息过度采集有望改观,央行新规明晰征信边界...

  采集信息遵循“最少、必要”原则,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即将面世。

  1月11日,为规范征信业务及其相关活动,中国人民银行草拟《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对信用信息和征信业务做了明确规定,使征信监管有法可依。

  事实上,对于征信业务管理,央行自2016年即开展了《办法》的调研起草工作,至今已酝酿4年多。各方普遍认为,征信进入新时代,面临新挑战,出台《办法》十分必要,并且时机已经成熟,建议加强对信用信息的采集、加工、对外提供等各个环节进行监管,保护信息主体合法权益、增加征信有效供给,实现征信业的高质量发展。

  采集信息遵循“最少、必要”

  从主要内容来看,《办法》对信用信息和征信业务做了明确规定;从保护个人和企业合法权益角度对信用信息采集、整理、保存和加工进行了规定;规范信用信息的使用;并对信用信息安全和跨境流动进行了规定。

  具体来说,征信活动指的是为金融经济活动提供服务、用于判断个人和企业信用状况的各类信息,这些信息被界定为信用信息,信息服务活动则为征信活动。

  近年来,我国征信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数字征信时代,征信新的业态不断涌现,但由于缺乏明确的征信业务规则,导致征信边界不清,信息主体权益保护措施不到位等问题不断出现。

  《办法》中所称信用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人和企业的身份、地址、交通、通信、债务、财产、支付、消费、生产经营、履行法定义务等信息,以及基于前述信息对个人和企业信用状况形成的分析、评价类信息。

  《办法》要求,征信机构采集信息遵循“最少、必要”原则,不得以非法方式采集信息;采集个人信息,应当告知采集的目的、信息来源和信息范围等,采集非公开的企业信用信息,应当取得企业同意;整理、保存、加工信用信息,应遵循客观性原则,不得篡改原始数据。

  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刘新海对记者表示,《办法》整体有积极意义,有利于规范征信服务市场和未来征信体系健康发展。其中,关于个人信息保护、数据安全都做了具体的规定,和近期的立法配套,同时对于基本概念,包括信用信息和征信业务进行了定义,有助于解决信用概念混乱和边界不清晰的问题。

  四种方式被禁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消费信贷的崛起,融易资讯网(www.ironge.com.cn),信贷机构对个人信息甄别产生了巨大需求,这也导致大量个人隐私数据被过度采集的可能性。

  《办法》明确,征信机构不得过度采集信用信息,有四种方式被明令禁止:

  (一)以欺骗、协迫、诱导的方式;

  (二)以向被采集的个人或企业收费的方式;

  (三)从非法渠道采集;

  (四)以其他侵害信息主体合法权益的方式。

  一直以来,个人信息如何在信息提供、采集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得到有效保护,备受关注。

  《办法》强调,征信机构采集个人信用信息应当经信息主体本人同意,并明确告知信息主体采集信用信息的目的、信息来源和信息范围,以及不同意采集信息可能产生的不利后果等事项。征信机构采集非公开的企业信用信息,应当采取适当的方式取得企业的同意。

  具体在信用信息整理、保存、加工方面,《办法》明确,征信机构采集的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为自不良行为或事件终止之日起5年。不良信用信息到期的,征信机构应当删除,作为样本数据的,应当进行去标识化处理,移入非生产数据库保存,确保个人信用信息不被直接或间接识别。

  《办法》还表示,鼓励征信机构将个人的身份标识信息与其他信用信息分开保存,实行物理隔离。

标签:
信用信息,采集信息,个人信息,征信,信息主体 
近期热点

最新消息:汤定元院士逝世 个人简历及科学成就回顾 06-04

最新消息:咖啡引发动脉硬化?伦敦大学新研究结果出炉 06-06

融易媒体:高中生发明避难产品 一款面包保质期可长达3年 07-09

今日新鲜事:国产汽车品牌排行榜2019新排名:解读中国车企销量 08-20

今天新闻头条:高晓松卸任阿里巴巴 阿里音乐董事长由朱顺炎接 10-24

热门文章
热点 热点追踪 网站首页 热点 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