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2-19 07:06:15来源: 第一财经
打开某自拍软件,首先引入眼帘的不是各色滤镜,而是全屏网贷广告,声称“信用积分换贷款”,用户稍不小心就会点进申请页面;正想追剧,贴片广告浮出屏幕,一位农名工正因缺钱而抓耳挠腮,一旁西装革履的男士神采飞扬地劝他一键申请贷款,就好像这钱借了不用还似的;刷着短视频,突然跳出一个情景剧,女生嫌弃男朋友穷酸提出分手,蹿出来的路人浮夸地向男生推荐某信贷产品……
不知不觉,网贷广告正以图片、视频、电话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嵌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近日某电商金融平台的广告更是被指“三观不正”、存在严重价值观问题等而引发大众热议。这些广告不论形式如何,几乎都会大力宣扬旗下信贷产品“只需一张身份证即可秒速申请贷款”,宣传超前消费价值观,却只字不提贷款利息和延期成本,等着人们禁不住诱惑往“套子”里钻。
面对这些铺天盖地的广告,也有人发出疑问:这些广告可以存在吗?是否违规?是否有配套的法律法规能够进行管理和约束?
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类似广告的出现,本质上是相关机构抢夺长尾客户导致的,此类金融借贷产品广告的制作风格,以及植入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主要是希望能够迎合、收割下沉客户。
事实上,对于借贷类产品广告宣传的乱象,监管部门此前曾出台过相关规则对其限制。但如今乱象不止,监管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同时相关平台也应该认真落实和整改。还有建议称,未来,金融行业协会和广告行业协会可强化协同共治,健全广告审查、发现制止违法广告等相关制度。
躲不开的网贷广告
“我曾经差点就鬼使神差地申请了,还好在提交页面打了一个激灵刹了车。”90后白领阿衫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阿衫表示自己曾多次在视频网站上看到借贷广告,一开始也没当回事,觉得这些频繁出现的广告极其影响自己的观影体验。直到某次手头资金流转确实有些紧张,她突然想起来这些号称“一张身份证”就能方便快捷申请到贷款的平台,便点开了某家大型电商旗下的信贷产品申请页面准备尝试。
“要求填写的信息实在是太多太细致了,我一个对隐私保护不太敏感的人都觉得不对劲。”细致琐碎的个人信息让阿衫在最后提交的那一步“悬崖勒马”,退出了页面。“尽管我没有提交,但让我后怕的是之后隔三差五就有该平台的工作人员打电话给我,向我推销他们的信贷产品,这说明我的个人信息实际上已经遭到了泄露。”阿衫说。
除了视频网站上插入的情景广告,电话推广也让用户不堪其扰。
华东某高校的研究生心怡曾在一个月内接到四五次某大型信贷平台的电话,说自己本科期间曾办理过校园贷,需要添加工作人员QQ进行注销,否则会被纳入国家征信黑名单。
“一开始我还真的有点担心,怀疑是否有人曾假借我的身份证开通了校园贷。”但直到她加了对方QQ,让她提供更详细的个人信息,她才开始觉得事有蹊跷,反问对方为何不能在官方平台操作,“但他们只是重复核对我的身份证号,仿佛是想吓唬我,让我觉得他们知道我的真实信息。可那时我已经明白他们仿佛就是‘骗子’了,无非是想获取更多个人信息去真的办贷款”。
心怡接到的几通电话都显示来自国内的不同地区,尽管每次挂断之后都将号码拉黑,但过不了多久还是会有新的号码打进来。“对方能够准确说出我的名字和身份证号,还报出了我如今的就读院校。但让我觉得十分黑色幽默的一点是,这个院校是我某次填问卷时虚构的,真是‘骗子’遇上了‘同行’。”心怡笑称。
阿衫和心怡的经历并不是个例,第一财经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融易新媒体,大多数人或多或少得都曾遇到过网贷广告。在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尽管可能过于浮夸,过于戏剧,但这类广告确实已喧嚣地占据了一隅之地,正等着消费者的“一键点入”。
背后的用户之争
实际上,不管是电话、还是视频,种种广告方式可以看作是互联网贷款产品网络引流的全渠道布局,尤其是通过情景剧视频的方式进行引流,针对性得制作契合平台调性、用户点击率高的内容产品,以此实现产品的宣传和用户转化。
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类似广告的出现,本质上是相关机构过度下沉、抢夺长尾客户导致的。此类金融借贷产品广告的制作风格,以及植入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主要是希望迎合、收割这部分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