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2-13 15:13:53来源: 上海证券报
2017年4月的一天,民生银行北京分行一位私人银行老客户,来到某网点柜台查询自己的理财产品,却被窗口柜员告知该行从未发行过这款产品。
更让这位客户震惊的是,其银行卡流水显示:这笔理财产品资金实际上已转至一个陌生人的银行账户。令这位客户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他明明是从“老熟人”——时任民生银行北京分行某支行行长张某手中购买的产品,这还有假?
恰恰是这次查询,揭开了一个由张某编织的惊天大骗局:涉及百余位私人银行客户,涉案资金近30亿元。据有媒体报道,受害的投资者中,不乏知名企业家和律所主管。
这起震惊金融圈的虚假理财案,近日终于落槌。12月9日,裁判文书网公布了这起案件的一审判决书,还原了这起案件的始末。紧接着12月10日,裁判文书网公布了这起案件的二审判决书,张某因犯合同诈骗罪,被判处无期徒刑。
“80后”女行长铤而走险
1980年出生的张某,自进入职场以来一直很顺利,31岁便坐到了支行行长的位子上。
职务上的便利性,让她有了更“疯狂”的想法——虚构理财产品。但直到最后供述时,她还自称这一切都是为了“提高业绩”。
还原整个过程:她先以支付高于正常存款利率的方式招揽客户到支行存款,并用自己的钱支付高于正常存款利率的部分。但大概到2012年6月的时候,张某发现自己已无力支付高额利息,为了“保持业绩”,融易资讯网(www.ironge.com.cn),她又虚构部分虚假的高息“过桥”业务,挪出部分骗来的客户钱款,用来偿还之前的高额利息。
因支付虚假的“过桥”高息及之前揽储的高息,资金亏空金额越来越大。为了填补窟窿,2013年开始,张某开始伪造理财产品协议,向客户出售虚假的理财产品,并将客户购买理财产品的钱款转至多个由她控制的银行个人账户中。
这是张某针对早期客户虚构的理财产品。随后,张某又把目标瞄准了其所在支行的“鲸钻高尔夫俱乐部”高端客户。
该俱乐部是针对资金量800万元以上的高端客户俱乐部。公开资料显示,这个俱乐部是该支行经营多年的品牌,是该行北京地区第一家拥有特色贵宾增值服务的支行。
根据该支行副行长肖某等人的证言,2016年,张某自称手中有总行过亿元理财产品的大客户,打算转让未到期的理财产品,让肖某和几个理财经理帮忙寻找有接收该笔理财产品意愿的客户。前后共成交近200单业务。
据一位被骗的该俱乐部投资者陈述,2016年1月,张某打电话告诉他,该支行当时有一款适合其购买的理财产品。“她当时是这么说的,有一款针对VIP客户的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产品年化收益率最差也有10.5%,平均业绩11%,最高能到12.5%。”
为增加可信度,张某伪造了理财产品协议书等证件资料,并冒用早期客户的名义与高端客户签订伪造的理财产品转让协议,并加盖伪造的该支行储蓄业务公章。
这是典型的“萝卜章”操作。由于张某、肖某等人串通一气,此骗术竟然持续四年多未被发现。
法院审理查明,张某担任支行行长期间,自2013年以来,以高息为诱饵,诱骗被害人签订虚假的理财产品购买或转让协议,并将购买或受让虚假理财产品的钱款转入其控制的多个等个人银行账户,骗取147名被害人共计约27.46亿元。
巨额骗款流向何处
从判决书内容看,被张某骗来的巨额资金,一方面被其用于“购买”存款;另一方面,被她用于个人挥霍。
为满足个人业绩需求,张某通过中间人赵某寻找存款客户。赵某自2011年8月开始,通过多人为张某介绍240余名个人客户定期存款,存款规模56亿元。
自2014年12月开始,赵某还通过下线为张某介绍了三家企业,揽来了大量定期存款,存款规模共计96亿余元。
而这些公司在该银行做定存贴息,除了可以获取正常存款利息外,还能获得定存贴息,即银行私下返给客户一定比例的好处费。例如,某知名公司在该支行共存款七八十亿元,获得贴息超过2亿元。
除正常存款利息,张某还会额外再给5%的佣金。2013年9月起,张某控制的资金池账户净支付给赵某8.13亿余元,赵某截留1.538亿元后,净支付给介绍人6.594亿余元,经过十几个下线层层截留后,净转入这家知名公司1.78亿元。
法院认为,张某正是因为购买了这些存款,个人业绩出色,能够继续担任该支行行长,继续合同诈骗的犯罪行为,避免骗局被揭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