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1-20 20:07:39来源: 中国证券报
自金融严监管工作启动以来,我国金融风险由前几年的快速积累逐渐转向高位缓释。“牛栏里关猫”的困境得到根本好转,尤其是高风险金融机构、中小银行局部流动性、影子银行等重点领域的风险也得到了有序化解,各类金融市场风险总体可控。
与此同时,宏观审慎政策的深化实施也有助于夯实我国金融稳定的基础。正如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所言,经过持续努力,金融风险总体趋于收敛,金融体系韧性明显增强。不仅成功避免了风险隐患向金融危机演变,也为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创造了宝贵的政策空间和回旋余地。
金融防风险成绩斐然
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中国金融体系保持了稳健运行。
央行、银保监会等监管部门及时出台一系列纾困措施,全力以赴推动经济恢复正常循环,提早谋划应对风险反弹回潮,严密监测防范外部风险冲击,有效防止了公共突发卫生事件引发重大金融风险。
从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的时间计划上看,《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9)》明确,2020年是攻坚战收官之年,力争从基本完成风险治标逐步向治本过渡,完成攻坚战的既定任务。2020年即将收尾,三年来,金融领域存量风险被精准“拆弹”,增量风险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截至今年8月,分领域看,影子银行风险持续收敛,自2017年集中整治,到目前规模较历史峰值压降约20万亿元;不良资产认定和处置大步推进,3年时间里,银行业共处置不良贷款5.8万亿元,超过之前8年处置额的总和;互联网金融风险大幅压降,一大批违法开办的互联网理财、保险、证券、基金和代币机构被取缔;房地产金融化泡沫化势头得到遏制,2019年与2016年相比,房地产贷款增速下降12个百分点,新增房地产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下降10个百分点。
在实现潜在风险“慢撒气”、“软着陆”的同时,监管制度短板也在不断补齐,央行、银保监会等部门针对金融控股公司、系统重要性银行、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等领域出台了相关政策,标本兼治的长效机制逐步健全。
后疫情时代的多重挑战
新形势带来新挑战,尤其是今年在疫情冲击下,还有一些新的潜在风险点需加以前瞻性地防范。
例如,在资金面宽松的背景下,部分企业利用低成本资金进行资金套利,甚至出现了一些企业借机“搭便车”的现象,融易新媒体,有些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楼市和股市中,不仅对实体经济发展不利,也给金融市场整体风险的防控带来挑战。
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疫情以来金融支持明显快于实体经济恢复,实体经济杠杆率较快上行,存量风险处置出清过程减慢,需要防范货币政策常态化之后,存量风险的加大暴露。
郭树清强调,为应对疫情所采取的一系列宏观对冲政策十分必要,执行中如遇新的异常情况还可能进一步加大力度。但也不能不看到,在资金面宽松背景下,企业、居民、政府都可能增加债务。利率下行一致性预期强化后,有可能助长杠杆交易和投机行为,催生新一轮资产泡沫。一些地方的房地产价格开始反弹,金融资源有可能再次向高风险领域集中。信用较差的借款人可能借延期还款等优惠政策恶意逃废债务,结构复杂的高风险影子银行也容易卷土重来。
从银行业的角度看,在信贷投放加力的同时,资产质量管控也是重点。当前经济运行不确定性犹存,金融风险暴露存在一定时滞,不良资产反弹压力仍然存在。
另外,金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传统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传染路径发生深刻改变,滋生了诱导过度消费、侵犯用户隐私、助长“赢者通吃”垄断等诸多风险,给监管带来的防风险压力与日俱增,不能不引起高度警惕。
实现稳增长与防风险长期均衡
总结近些年的经验,防范金融风险根本上要靠深化金融改革,通过改革提供机制保障和动力支持。同时,也要加快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提高金融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
郭树清强调,要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既要“稳定大局、统筹协调”,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推动经济发展尽快步入正常轨道;又要“分类施策、精准拆弹”,有序处置重点领域突出风险,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针对当前情况,郭树清表示,尽最大可能提早处置不良资产。信用风险是金融业最基础的风险,有毒资产是必须下决心切除的病灶,掩盖拖延只会贻误治疗,最终带来严重后果。金融机构要采取更审慎的财务会计制度,做实资产分类,充分暴露不良资产。日常监管上,不简单将不良率上升作为评判标准。要利用拨备监管要求下调腾出的财务空间,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制定切合实际的收入和利润计划,增加拨备计提和资本补充。疏通不良资产处置的政策堵点,为提高金融体系稳健性创造更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