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1-03 10:49:28来源: 时代周报
克而瑞研究中心研报认为,多数房企对追高拿地的热情不高,在地块的选择上会更加重视投资“高价值”地块,聚焦市场前景明朗的城市,以便提前锁定业绩、降低风险。 由于四季度是传统拿地高峰期,房企为完成年度拿地指标将会提高拿地力度,但今年在宏观环境影响下,部分房企已经表示下半年将持续谨慎拿地。
时代周报特约记者 肖丹凡 发自深圳
虽然传统投拓旺季已经到来,但某京系房企投资部负责人王海杰(化名)明显感觉拿地工作的难度增大很多。
每落一笔,都要做选择。买还是不买?这是一个问题。
“我们现在是走在钢丝上,每走一步都小心翼翼。资金压力增大,拿地资金审批难度加大,但不买地的话明年开不了工,只能综合平衡。”11月1日,王海杰不禁感慨道,拿地这道必答题越来越难解了。
“利润率低于12%的项目难以通过获批。”王海杰发现,进入第四季度后,公司对于项目的利润标准提高。
事实上,这种要求的提高反向对投拓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还需要在项目初筛的时候便能进行精准判断,及时淘汰不合格项目。
工作压力的加大,让不少投拓人员开始考虑职业未来,王海杰表示,年尾临近,不少同行已经开始为明年的职业发展谋划,但由于土地投资工作极为专业,技能适用范围小,普遍都面临职业转型的问题。
“三道红线”压顶、针对房地产行业的资金政策收紧,房企投拓口手上可调用的资金越来越少。多地频出政策,“金九银十”冲刺进入尾声,房企打响现金流保卫战,对买地的重视程度明显减弱。
多方压力下,房企投资逻辑和筛选标准都在进行调整,进一步加剧土地市场分化。
抗风险能力强、购房需求大的一二线城市出现抢地潮,熔断、刷新纪录、高溢价等现象不时发生;供应量大、去化难的三四线城市土拍遇冷,频现流拍。
10月25日,克而瑞研究中心研报认为,多数房企对追高拿地的热情不高,在地块的选择上会更加重视投资“高价值”地块,聚焦市场前景明朗的城市,以便提前锁定业绩、降低风险。 由于四季度是传统拿地高峰期,房企为完成年度拿地指标将会提高拿地力度,但今年在宏观环境影响下,部分房企已经表示下半年将持续谨慎拿地。
土地市场冰与火
10月27日,佛山、长沙、东莞等重点城市在同一天上演土拍盛宴。
当天,南海大道宅地出让,吸引了10余家房企前来抢地。经过1个多小时、77轮激烈竞价,深圳泰丰拿地。
同日,长沙082号商住用地因达到土地最高限价44515万元而遭熔断;中海以封顶价18.2亿元夺下东莞松山湖商住地,溢价率高达48.03%。
一二线城市土拍中房企频频举牌的场景,与三四线城市的遇冷形成鲜明对比。
进入10月,中小城市的流拍现象仍在持续。10月16日,河南省新乡有3宗地块集中出让,总面积达228亩,但均以流拍收场。10月21日,四川宜宾推出4宗土地,最终有3宗宣告流拍。
分化,成为“金九银十”的最大看点。城市之间冷热不均,三四线城市推地无人问津,一二线城市土拍热火朝天。
事实上,在“三道红线”的威慑下,土地市场一夜入冬。
近日,来自克而瑞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0家房企参拍重点地块的次数显著降低,53%的企业未参加重点地块的出让,32%的房企参拍次数在5次及以下,参拍超过10次的房企仅有6%。
克而瑞研究中心数据显示,TOP50房企前三季度拿地金额呈现“抑―扬―抑”的走势,二季度补货高峰后,随着金融监管力度的持续收紧,三季度企业投资金额显著下滑。尤其是9月,销售TOP50房企投资金额呈现断崖式下跌,单月投资金额较二季度均值下降42%。
9月,克而瑞研究中心重点监测的城市土地流拍率升至9.3%,无人竞拍或未达底价而流拍的地块占到五成。分能级来看,前三季度遭遇流拍的土地主要集中在中小城市,云浮、韶关、嘉善和泉州等城市流拍率位于前十。
土地市场温度渐低,位于“三道红线”表格中绿档、黄档等相对安全区域的企业加仓拿地。以万科、中海为例,万科第三季度拿地金额达到670亿元,是第一季度拿地金额的5倍以上,中海第三季度拿地金额也达到一季度的2倍左右。9月单月,万科拿地金额202亿元,为年内次高峰;中海拿地金额233亿元,也接近年内单月最高水平。
10月28日,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分析师王小嫱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融易新媒体,随着融资环境变化,房企应结合自身指标进行战略调整,绿色档企业可按照当前的策略继续经营。其他档房企应适当考虑降负债,如放缓拿地步伐,加速去化。
王小嫱建议,房企拿地的布局可优先一二线城市,此类需求更为旺盛,抗风险能力较强,去化压力小。
保现金流下的投拓窘境
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所有投拓人眼前:保现金还是保投资?投入与支出,如何平衡?
王海杰表示,保证现金流和防范风险成为头等要事,近期他所在的房企在评估项目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