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9-26 04:10:43来源: 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李晖北京报道
狂奔多年之后,聚合支付终于迎来备案制管理。
近期,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下发《收单外包服务机构备案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加强对收单外包服务市场管理。作为伴随移动支付崛起的全新而重要的外包业态,聚合支付首次获得较为清晰的行业定位,并被正式纳入监管视野。
如何监督、管理聚合支付这一类“无牌”外包机构,一直是行业难题之一,其管理归属、商业模式、准入门槛、服务标准均无太多依据可循。但随着市场规模不断攀升,在支付产业链中扮演的角色日益紧要,近年来一些灰黑产利用“管”外之地为赌博、诈骗等平台提供服务,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日渐突出。
在业内看来,通过备案,一方面可以对市面上现有的聚合支付机构进行摸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抬高准入门槛推进行业优胜劣汰,让一批无备案能力的机构主动退出。
“外包大军”迎来直接管理
收单外包行业并非新生事物,其伴随银行卡诞生而出现,近年来支付方式的演变,也促使外包机构的业务发生变化。
“我们早期做的就是本地几家银行的银行卡外包服务,2012年央行下发第三方支付牌照,我们开始逐步扩展到服务持牌支付机构,移动支付崛起后,我们开始主要提供聚合支付服务。”头部聚合支付机构利楚扫呗CEO王朋告诉记者。
利楚扫呗的业务历程代表了大部分收单外包机构的发展路径。
根据上述《办法》,收单外包机构的业务类型包括特约商户推荐(即地推)和维护、张贴受理标识、受理终端布放和维护、特约商户、聚合支付等。其中,聚合支付被公认是管理的重点和难点。
聚合支付,又被称为“第四方支付”,是指通过一个二维码或App聚合不同的支付渠道(比如支付宝、微信支付、银联云闪付)。无论是用户主动扫商户二维码(即主扫模式),还是商户扫码枪主动扫用户二维码(即被扫模式),均可通过聚合支付服务的后台自动甄别相应的付款账户。值得注意的是,聚合支付平台不“触碰”资金,不进行清算,只做技术上的渠道整合。
自2016年起,随着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线下渗透加速,聚合支付便捷、高效地解决了巨头之间二维码不互通问题,迅速成为收单外包领域最热门的业务。
目前,并未有权威机构对聚合支付行业规模进行精确统计。行业第三方研究机构易观2019年初发布的《中国聚合支付市场专题分析2019》显示,2014年,聚合支付规模只有1000亿元。而到了2019年,聚合支付规模预计会达到40万亿元。
事实上,针对收单外包机构的管理早已有之。记者梳理公开信息以及采访资深业内人士获悉,中国银联在2013年左右开始对外包机构做注册制管理,彼时主要的外包机构还是针对银行卡收单。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199号文,规定由协会进行外包机构的自律管理。近年来,央行也通过不同的通知文件,对聚合支付的突出风险进行过阶段性整治。
但上述管理举措与此次备案有本质区别。协会相关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无论银联还是协会,此前都是通过收单机构管理外包机构,但由于市场相对复杂,收单机构对外包机构管理有一定的信息不对称,此次是针对外包机构开展的直接备案管理。
北京网络法学研究院副秘书长车宁认为:与之前通过收单机构管理外包机构的模式相比,《办法》变间接管理为直接管理,是管理模式上的重大变革。
一位聚合支付服务商告诉记者,虽然监管一直对外包机构风险有关注,但此前的治理方式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很多收单机构由于利益相关仍会袒护自己的合作伙伴,这使得监管没办法真正触达外包商。
“聚合支付商才是一线最掌握商户动向的入口,但由于管辖职责所限,地方人行一般选择通过第三方支付持牌机构接触其聚合支付外包商,备案后,后续的直接日常管理甚至入场检查就都有据可依。”他表示。
兴衰切换:50%机构已经退出
在网联出现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支付机构与支付机构之间不可“直连”,聚合支付趁势而起。“在第三方支付机构受制于卡组织和监管无法涉足这一业务时,无债一身轻的聚合支付机构顺应了趋势和需求,成为最大的市场受益者。”易观资深分析师王蓬博表示。
聚合支付之所以受到监管和市场重视,在于其占据了线下交易的“最后一公里”,掌握着大量商户资源,相当于支付巨头线下拓展中的“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