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8-28 04:31:17来源: 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刘 琪
今年以来,金融部门持续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措施,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将金融活水源源注入市场主体。据央行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新增贷款13.1万亿元,同比多增2.4万亿元。与此同时,企业贷款利率也显著下行,7月份企业贷款利率为4.68%,同比下降0.64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在贷款量增价降的同时,贷款结构也进一步优化。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在近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7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5.4%,创201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7.5%,连续5个月创有统计以来的新高。“总体看,货币政策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中国经济出现了积极向好的增长态势,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精准性进一步提高。”孙国峰表示。
“今年前7个月我国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高增长,必然同时具备供给和需求双方面的原因。”昆仑健康保险首席宏观研究员张玮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供给一方指的是央行“宽信用”的政策环境,为生产性企业精准投放,不断地为实体融资降成本、扩规模;需求方指的是包括财政、产业政策在内的多项政策共同发力,让我国社会经济尽快走出了疫情阴霾,营商环境的改善增加了企业进一步借贷生产的意愿。所以,我国制造业信贷规模的提升,不仅有货币政策的帮扶,更有包括财政在内多项政策的共同发力。
在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看来,加大对制造业、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投资的信贷支持,一方面可以直接推动制造业本身提质升级,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高端消费品的有效供给,带动消费升级,解决目前低端消费品过剩、高端消费品不足的供需结构性矛盾。由此,引导资金投向高技术制造业,在直接促进产业消费双升级的同时,更具有强化逆周期调节和深化供给侧改革的“一石二鸟”作用。
“今年以来,在整体信贷增速明显加快的背景下,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其中,企业贷款、特别是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速明显高于整体信贷增长水平,而包括房贷在内的新增居民贷款占比有所下降。这与疫情发生后,金融政策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其中保市场主体成为主要的政策发力点、信贷资金大规模流向企业直接相关。与此同时,政策面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强调房住不炒,以房贷为主的新增居民信贷增长相对较缓”,王青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上半年信贷结构优化在抵御疫情冲击,推动经济修复过程中发挥了明显作用,同时较好地实现了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的平衡。
对于今年后期制造业贷款、普惠小微贷款的增长情况,张玮认为,随着国内营商环境的改善,以及“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不断拓展,我国制造业进一步扩大生产的意愿有所提升。结合央行所表态的“稳健货币政策的取向不变”“保持灵活适度的操作要求不变”“坚持正常货币政策的决心不变”,预计下半年乃至明年制造业和普惠小微信贷增速都可保持正增长。
“考虑到重点加大对制造业、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的支持已成为双循环发展格局的一个关键支点,具有跨周期特征。预计疫情过后的相当一段时期,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将持续高于整体信贷增长水平。其中,为强化对高技术制造业的融资支持,下一步可能出台新的信贷支持政策,包括支持投贷联动模式创新等”。王青认为,考虑到下半年国内经济修复还面临一定不确定性,政策面针对小微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不会减弱。当前包括国有大行在内的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还有一定上升空间,预计下半年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速仍有进一步加快至30%以上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