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6-01 10:07:45来源:融易新媒体
今年4月16日,银保监会消保局于官网发文对浦发银行进行了通报。银保监会指出,2018年9月,浦发银行代理销售的私募产品出现延期兑付的问题,引发多起消费者投诉。
经过调查,银保监会认定浦发银行存在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监管细数了浦发银行“五宗罪”,包括在代销产品准入环节尽职调查不到位;向部分客户销售产品时未按照监管要求在网点专门区域销售并双录;代销产品首页出现了明显的浦发银行标识,容易使消费者误解等。
不过,监管并未在通报点名是哪款产品。近日新浪金融研究院独家获悉,相关的投资人已在通报后申请了政府信息公开,投资人收到的回函明确,通报所指产品为浦发银行代销的“西部利得-飞马分级资产管理计划”(下称飞马资管计划)。
银保监会通报公开后,作为事件的亲历者,林女士和众多踩雷的投资人终于看到了希望。2016年,林女士年近七旬的母亲在客户经理推荐下,购买了100万年化收益5.3%的“理财”。2018年产品“爆雷”,众多投资人才认识到这款投资于可交换债的私募产品中蕴含的风险。
截止目前,违约事件未有实质性进展。浦发银行回复新浪金融研究院称,将继续本着法治化原则,尽最大努力维护客户利益,并与客户积极沟通,希望促成各方共同形成解决方案。然而违规销售之下,“信任之柱”早已倒塌。
从火爆到爆雷
2016年下半年,浦发银行作为代销机构,销售了由西部利得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部利得基金)负责管理的飞马资管计划。该资管计划分为5期销售,编号由1号至5号,投资范围是以上市公司飞马国际(现*ST飞马)股票为标的的可交换债。合同显示,飞马资管计划的资产托管人,是浦发银行深圳分行。
由于产品实质属于非保本私募基金,这款2年期的飞马资管计划在浦发银行销售的起点金额为100万。多名投资告诉新浪金融研究院,“额度紧张”“需要抢购”“回报优质客户”等,这些都是当年浦发银行基层销售人员向私行客户推介飞马资管计划的高频词汇,颇有一种“饥饿营销”的意味。
“一个支行可能就几百万的额度,然后好多人包括老年人就提前坐在那里等。”谈及当年的销售场面时林女士说道:“2年期产品才是5.3%(预期收益),那时候刚有了一点风险意识,就是这种产品不刚兑,所以也专门说别选高风险、收益高的产品”。
林女士年近七旬的母亲是浦发银行的老客户,2016年在客户经理推荐下,购买了100万飞马资管计划。持有产品两年间,林女士的母亲未收到任何风险提示。另外,据多名投资人反馈,出于对浦发银行的信任,当时甚至有投资人在没有看到协议的情况下就购买了产品。
“您的本金和收益可能面临损失。”2018年,飞马资管计划到期,一则风险提示函正式宣告产品“爆雷”,购买了产品的浦发银行客户自此陷入窘境。截止目前,这款违约一年多的产品仍然没有兑付。
按照投资人的理解,飞马资管计划收益为年化5.3%,是一款固定收益类产品,并不具有较高风险。而这款产品在基金协会的信息,也显示为固定收益类。那么,飞马资管计划是如何亏得让投资人至今未拿到回款的呢?先要从产品的投资范围说起。
飞马投资债券违约
2016年可交换债火爆,一时间成为了私募新宠。Wind数据显示,2015年和2016年发行的可交换债,远远超过了此前的年份。
所谓可交换债,是指上市公司股东把持有的股票抵押给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以此发行债券。债券投资者在将来的某个时期内,有权按预先约定的条件与债券发行人交换质押的上市公司股票。
2016年9月至11月,飞马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飞马投资)先后发行了4期私募可交换债,分别为16飞投01(3亿元)、16飞投02(5亿元)、16飞投03(5亿元)和16飞投E4(7亿元),合计规模20亿元,票面利率3%,债券期限3年,附第二年末投资者回售选择权,国海证券承销兼任受托管理人。*ST飞马实控人黄壮勉以其持有股票质押进行担保。
数据来源:w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