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8 13:05:48来源:融易新媒体
捷信的互联网基因不强,线上转型屡遭折戟。在内部转型压力和外部“追兵”逼近的双重挑战下,捷信能否继续保住龙头地位?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张弘
消费金融头把交椅换人。
4月28日,国内持牌消费金融(下文简称“消金”)的龙头——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简称“捷信”)发布了2019年度报告。
年报显示,截至2019年底,捷信总资产1045.36亿元,负债总额932.27亿元,净利润11.4亿元,同比下降18.34%。
利润大幅下滑,导致捷信“老大”地位不保,招联消金登上了消金公司“利润之王”的宝座。根据目前已公开的2019年度报告,国内“业绩”排名前三为:招联消金、捷信消金、马上消金。
与此同时,4月23日,捷信因未按时履行法律义务,再次被简阳市人民法院列为被执行人。在近3个多月内,捷信还分别两次被法院列入了被执行人,不过目前该信息在天眼查上显示已经消除。
自2010年11月成立以来,捷信一直备受争议。它一步步占据了国内消金“老大”的地位,也是国内唯一一家全外资控股的持牌消金公司。成立之初,捷信依靠手机、数码等3C业务起家,遍及全国300多个城市。在2014年以前,捷信依靠大量人员线下地推的模式快速发展,到了2019年时已拥有4万多名员工,让对手望尘莫及。
但同时捷信也深受诟病:涉嫌“虚假宣传、高利率、违法催收”,近期更是举报量惊人。来自第三方举报平台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5日,捷信在21聚举报的平台上举报量达到36338件,在黑猫平台上的举报量为25107件。
“即便第三方举报平台上的举报量惊人,但它消金老大的地位还是稳固的,手机、数码等3C业务依然是它的主战场。”一位来自头部互联网消金公司的人士告诉《中国企业家》。
近年来,消金行业在经历了“跑马圈地”式快速发展后,头部公司业绩增速放缓,第二梯队公司也进入了平稳期。加上线上消金领域的爆发,众多互联网巨头涌入,导致行业竞争愈发激烈。
近日,消金领域又迎来“新面孔”。4月9日,平安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被上海银保监局批复开业。业内认为,平安消金加入,将使消金领域迎来新战局。
老大地位已岌岌可危的捷信,还面临着内部转型压力和外部“追兵”逼近的双重挑战。
近年来,捷信线上布局屡遭折戟。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捷信全面调整线上线下的业务比重,加大线上转型力度。
一位互联网消费金融从业人士对《中国企业家》如此描述,“捷信的线下业务太重,很多互联网巨头入局消金后,(捷信)相当于一个穿着厚重盔甲的武士,要面对很多身着轻薄防弹衣的对手。”
捷信被迫迎战。
加大线下裁员力度
有来自捷信的基层业务员工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表示,自2019年下半年开始,公司就要求将线下业务几乎全部转到线上。与此同时裁员的消息不断传出,突如其来的疫情,则进一步加速了裁员的进度。
“2019年年底的时候,店里就有人陆续被裁。本身线下业务越来越难做。2019年9月,上面又要求我们把所有的业务全部转到手机上操作,驻店业务员(Ra)也分摊了我们的一些业务,开始办单。”一位来自江西九江的捷信基层销售人员(Sa)李华告诉《中国企业家》。
李华进一步表示,以往销售主要负责线下地推、拉客户。如今业务全部转到线上后,不再需要出去拉客户。但由于一些驻店业务员起初不懂线上操作,需要部分销售提供帮助。“现在线下虽然有很多店员,但只要他们不懂线上操作,就会派我们去指导,可我们不仅拿不到提成,工资也减半了。”由此导致基层员工Ra和Sa之间互相争夺业绩。
据了解,捷信对基层销售人员提出了强制性的业务考核——“每人每月的业绩考核,要求数量上必须达到15单或业绩金额上必须达到20万到30万元,二选一”。很多基层销售人员坦言考核“越来越难完成”,或者主动选择离开,或者由于业务考核不合格被公司裁掉。
2018年年初,捷信高管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要布局3C以外,如美容、装修、教育等消费场景的业务。
然而,受疫情冲击,捷信的医美领域金融产品服务也受到较大影响。李华称,“本来去年年底公司就下了裁员计划。疫情期间,捷信的医美分期产品都停掉了。我们以前有8个销售经理,分管线下60家门店,如今就剩下2个销售经理了。”
一位来自捷信的招聘负责人告诉《中国企业家》,近两年捷信的裁员变动,全部与业务线的变动挂钩,发展不好的业务线,人员变动很大。“受疫情影响,原本合作的医美门店不开业或直接倒闭,伴随这条业务线的销售、后台开发及与该业务线相关的职能(比如相关研发技术岗位的招聘人员)就会被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