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5-08 22:31:41来源:
“水滴筹+水滴互助+水滴保”为水滴公司构建起了一个商业闭环,并且在去掉水滴互助后,这个闭环看上去仍然成立。不过水滴的商业模式是否能够走通,看的还是最终是否能够实现盈利。 撕掉“慈善”标签,水滴还能讲什么故事? 当地时间5月7日,水滴公司正式在纽交所挂牌上市。 在腾讯、博裕资本、高榕资本、IDG等一众明星资本保驾护航下,有“保险科技第一股”之称水滴上市首日便“遇冷”,开盘报10.25美元/股,跌破此前给出的12美元/股的发行价。随后,水滴股价一路下行,截至收盘,水滴报收9.70美元,跌幅19.17%。 水滴公司联合创始人、保险保障事业群总经理杨光7日在接受媒体群访时表示,公司更多关注长期发展,第一天的表现不代表后续的表现,短期价格波动并不会对公司产生太大影响。 “上市后,公司融资渠道更多元,成本也更低,同时,上市也可将公司更为透明地展现在公众面前,接受社会监督。此外,无论是在业务合规层面,还是资本市场和财务合规方面,都能用上市公司的标准来自我要求,让公司未来发展更为健康。”杨光说。 沈鹏:水滴不是慈善组织 投资者对水滴的破发并不感到意外。 2016年4月,离开美团创业团队的沈鹏成立了水滴公司,并于同年5月和7月分别上线了水滴互助和水滴筹。前者和后来的蚂蚁相互宝类似,会员缴纳会费,就可以享受高达30万元的健康互助金;后者则是一个大病筹款平台,不收取任何手续费,沈鹏曾坦言起初3年单就补贴筹资通道就花了1.5亿元。 但在0手续费的模式下,水滴筹很快就成为了全国最大的筹款平台。 根据凯度集团发布的《网络大病筹款平台行业洞察报告》,水滴筹业务的市场份额占有率接近70%。水滴招股书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共计3.4亿人通过水滴筹为170万以上的患者累计捐款370亿元。 而水滴互助会员规模早在2020年便突破1亿人,是国内仅次于相互宝的第二大互助平台。 水滴“慈善公益”的形象由此深入人心。直到2019年底,一条“卧底水滴筹医院扫楼筹款”的视频曝光,人们才发现水滴本质还是一家商业公司,并非想象中的慈善组织,非议也随之而来。有批评者称,水滴是“把慈善当生意”。 水滴公司创始人沈鹏表示,水滴筹不是慈善公益组织,只是公司业务之一,希望通过这次上市让外界更加了解水滴的模式。 独立经济学家王赤坤5月8日对时代财经表示,水滴筹通过大病筹款、社交裂变获取流量,通过此方式所收集到的用户金融类信息含金量甚至高于互联网平台收集的常规个人信息,再把收集的个人信息为保险经纪导流。 “用户奔着公益而来,结果发现这是一门生意,心里多少会有些不满。”王赤坤说。 但用户马林(化名)并不这么认为。 2020年马林的父亲因突发性心肌梗塞急需20-30万元治疗费用,无奈之下马林选择了通过水滴筹求助。虽然最终并未筹集到目标金额,但马林仍然认为水滴筹的存在确实为一些无力承担医疗费用的重急症患者提供了帮助。 “我一开始就知道水滴其实是通过卖保险赚钱的,但水滴筹不收取手续费,通过别的方式创收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作为求助者我们确实得到了一定的帮助,虽然这种帮助主要还是来自于身边的熟人捐款。”马林说。 关停“流量池”业务 水滴称未受影响 作为水滴最早的产品,水滴互助已经于2021年3月31日18点正式关停。彼时,水滴IPO计划仍在筹备阶段,因此有解读称,因为一些监管原因,水滴互助关停可能是为水滴赴美上市排除不确定性因素。 2020年9月,银保监会发布《非法商业保险活动分析及对策建议研究》指出,一些网络互助平台会员数量庞大,属于非持牌经营,涉众风险不容忽视,部分前置收费模式平台形成沉淀资金,存在跑路风险,如果处理不当、管理不到位还可能引发社会风险。其中,就点名了相互宝、水滴互助。 据了解,目前水滴旗下主要有两块业务,分别是网络大病求助平台“水滴筹”和健康险科技平台“水滴保”,通过整合的商业模式为用户提供跨越病前保障和病后支持的解决方案。 通过招股书所披露的数据,目前保险经纪业务是水滴最重要的营收来源,而在早期,水滴筹和水滴互助为水滴保提供了强大的流量支持。 2018年-2020年,水滴分别实现营收2.38亿元、15.11亿元和30.28亿元,其中来自保险经纪业务收入的贡献占比分别达到51.3%、86.6%和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