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9 13:51:23来源:融易新媒体
文/金错刀频道 蔡文姬
在运动鞋品牌中,有一个不成文的鄙视链,穿耐克阿迪的,看不起穿李宁安踏的,穿李宁安踏的,看不起穿特步361°的……
这么说也不是没有根据,上次一位码农穿着特步去相亲,就被对方嫌弃品味太差,后来这件事还被编成段子:“相亲不能穿特步,要不你永远是单身汪。”
特步被调侃成土味运动鞋后,它的难兄难弟361°也没好到哪去。曾经并肩同行的国产运动四巨头,跑着跑着361°就掉队了。
李宁连续3年亏损后,来了一场国潮革命,在纽约、巴黎连开几场时装周后,惊艳回归国人视线;安踏也走起了国际路线,连续收购斐乐、始祖鸟等国外品牌,同时为安踏的设计带来了新鲜血液。
反观361°这些年的战绩,就远不是他们的对手。单论市值来说,现在361°市值31亿港元,特步相当于3.6个361°,李宁相当于13.4个361°,安踏相当于47个361°,361°市值巅峰时期近市值161亿港元。
股价也像坐上了滑梯一样,从2017年10月开始,平稳的持续下滑。
比起股价跌跌不休,更可怕的是361°的鞋无人问津,线下专卖店关店超2500家。2018年,361°豪掷5个亿加大广告投入,但砸下重金却几乎打了个水漂,收入只增长了0.3亿。
曾经的晋江巨头,缘何越来越搞不定年轻人?刀哥认为,这都是库存危机引发的后遗症。
在去库存的路上,361°走了3条弯路。
1
单腿狂奔,
砸下5个亿却砸错了地方
受库存危机影响的不仅仅是361°一家,但361°缺乏战略眼光,响应市场变化的速度太慢了。这是361°犯的第一个错,没有及时跟上年轻人的脚步。单腿走路注定肯定跟不上大部队。
这几年,各行业都面临着品牌老化的危机,运动品牌也不例外,想让年轻人买单,不能再是“投食”做法,反而得去了解用户的需求,用户喜欢什么,再去投其所好。
对于本土品牌来说,多元化才有未来。
在刀哥印象中,前些年受库存危机影响,李宁在大街小巷开了很多“工厂店”,号称是工厂直销,价格比专卖店也便宜了不少。但实际上,铺越多的工厂店,李宁的库存危机根本没有得到解决。
在消费者眼中,这无疑是在自砸招牌。这还不是李宁一家的毛病,是本土运动品牌的通病。当年晋江系的德尔惠、喜得龙、金莱克等等,就是那个时候转型不顺倒下的。
361°反应慢没跟上节奏,但好在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推出了品牌重塑计划,砸下14个明星、5亿广告费企图重塑品牌形象,让361°告别三四线城市的土味,尽快投身到一线阵营中。
但是,361°砸钱也没砸对地方,直到现在,361°有近65%以上的门店位于三线以下城市,仅8.9%的用户位于一线城市,而361°投放的电竞游戏广告,代言人签下谭维维等小众明星,本身就并不讨巧。
可以说是钱没少花,但是对应的消费人群根本看不懂,吃力不讨好。
唯一可圈可点的地方是,361°在国外跑鞋上的发力。这几年,361°专注于跑鞋设计,获得了不少国际大奖,也赢得了消费者不错的口碑,但这一小块细分领域的增长对于全局来说,影响力微乎其微,仅2018年,海外市场只占总营收的1.8,贡献非常有限。
二来,国外跑鞋得到用户认可后,也没有快速将其放大。反而又给用户出了个选择题:你是要899一双的361°国外设计跑鞋呢?还是要100多块的普通跑鞋?
消费者的反映很迅速,这款号称与多位先锋艺术家共同打造的M1°RO系列,月销量50多双,现在已经下架了;而100多的跑鞋,销量都在1万双以上。
可见,这双让用户买单的转型之作,消费者并不买账。
反观李宁和安踏,为什么转型转的既漂亮又让用户极度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