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6-17 09:06:45来源:融易新媒体
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17日讯 (记者 康博) 曾几何时,私募基金公司转公募基金公司成为业界的一个“潮流”,但如果探究其背后的本质就会发现,这其实是源于两种业态盈利模式的巨大差异。身为依靠绝对收益盈利的私募基金公司,2016年那轮大熊市让其体会到了生存的艰难,而另一边,公募基金公司则凭借旱涝保收的管理费模式生活的无忧无虑,也正在此时,首家“私转公”基金公司现身,从而开启了私募的跨界之旅,但投资界有句至理名言,已经看到的机会就不是机会。近年来,公募行业的竞争也尤为激烈,让众多中小基金公司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举步维艰。
凯石基金作为当年“私转公”的一员在2017年5月份正式跻身公募行列,然而面对当年的牛市,公司却迟迟没有发行新产品,一直到2018年7月份时,其首只基金产品才与投资者见面,但至今依然亏损。尽管经过三年的成长,公司如今的资产规模也增长至今年一季度的11.36亿元,但却排在141家同行的第130名。而公司近期频频发布的资产提示性公告和募集失败公告无疑也把生存压力彻底暴露在投资者目光之下。
频发潜在清盘公告 生存压力大增
投资管理行业看着风光无限,但竞争也同样激烈,加之在股市上生存本就需要强大的生命力,所以每当熊市来临时,依靠绝对收益的私募基金公司就显得尤为艰难。反观公募基金公司,凭借收取管理费的旱涝保收模式,早年行业内公司的生存还是相当悠闲,由此,在2016年的熊市中,不少私募基金公司纷纷向公募转变。
根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2016年6月,在鹏扬基金获批成为业内首家成功转型公募的私募后,凯石基金、博道基金、弘毅远方基金、朱雀基金也相继加入该行列。然而近期,凯石基金公司却因频频发布旗下基金产品的潜在清盘公告而备受瞩目。
今年1月13日,凯石基金发布公告称,凯石秦纯债三个月定开债券型发起式基金募集期限届满,未能满足合同规定的基金备案条件,故基金合同未能生效。根据当时的信息显示,该基金产品是发起式基金,其成立仅需要跨过1000万元的“门槛”,另外,这也是凯石基金在进入公募行业后的首只固收产品,但最后却是如此遭遇,这也让业内人士颇感意外。
此外,凯石基金还公告,将凯石岐短债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原本的募集截止日由2020年1月13日,延长至2020年2月14日。该基金2019年11月19日经证监会注册募集,该基金首次募集规模上限为10亿元人民币,但在2020年1月21日成立时,规模却仅为2.95亿元,和上限相差巨大。
5月26日,凯石基金连发两则公告,提示旗下基金资产净值连续多日低于5000万元。具体来看,截至5月25日,凯石源混合型基金已连续4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截至5月25日,凯石淳行业精选混合型基金已连续5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
5月29日,凯石基金再发公告,旗下另一只基金也遭遇同样的问题。截至5月28日,凯石湛混合型基金已连续5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
根据基金合同规定,如果连续60个工作日出现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情形的,基金管理人应当根据基金合同约定进入清算程序并终止基金合同,而无需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截至今年一季度,凯石淳行业精选、凯石源、凯石湛的合并资产净值分别为0.1823、0.1262、0.4664亿元。
而6月5日,凯石基金还发布公告称,截至2020年2月21日基金募集期限届满,凯石泓行业轮动未能满足《凯石泓行业轮动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合同》规定的基金备案的条件,故基金合同未能生效。
根据中国经济网记者调查,凯石淳行业精选早在2019年6月份时就已经发布过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提示性公告,而当时正是大牛市的中期,作为一只混合型基金在牛市里都没能得到投资者的认可,也实在有些出人意料。
公开信息显示,凯石基金由陈继武、李琛等6名个人股东设立,从2015年9月申请公募到2017年3月正式获批,凯石基金用了18个月左右时间。凯石基金的灵魂人物陈继武早年即身在公募行业,转战私募之后又返回公募。
从该公司转型公募后的规模变动看,在2018年7月份成立首只产品后,截至当年底其资产规模为4.5287亿元,2019年底为13.4799亿元,到今年一季度末为11.3614亿元,规模增速并不理想,在141家公募同行中规模排名仅为第130名。
银行作为基金公司的重要发行渠道,可谓对基金公司的规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一家股份行上海分行负责人对媒体的介绍,目前该分行对基金公司和基金产品的选择越来越严格,小公司的产品很难进入产品池。同时,头部基金公司与该分行的对接也非常紧密顺畅,银行并不太需要业务外拓。这无疑也充分揭示了中小公募基金公司的生存环境之艰难。
产品线单薄 权益基金业绩落后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