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5 04:10:18来源: 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刘 琪 包兴安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专题会议提出,要继续出台增消费扩投资等阶段性政策举措,能用尽用、快出快落地。各地各部门都要出实策。对此,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五位首席经济学家(宏观分析师)认为,需求不足是当前突出矛盾,下一步货币政策要和财政政策紧密配合,放大工具箱的作用,着力以消费和投资拉动需求,增强发展后劲。预计四季度消费有望呈现逐步上行势头,基建投资增速仍将进一步加快。
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忠云表示,近期,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制造业PMI等主要经济数据继续反映需求不旺。同时,在外需转弱的情况下,内需对我国经济复苏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而内需方面,消费与投资是两大支柱,继续出台增消费扩投资等阶段性政策举措,有助于推动经济持续复苏,改善市场预期。
“在近期推出系列稳增长接续政策之后,有必要继续出台增消费扩投资等阶段性政策举措,确保在接下来外需可能放缓的过程中,内需能够及时顶上来。”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
用好政策性金融工具
前述会议强调,“稳经济要靠市场主体,要在纾困保市场主体的同时,针对有效需求不足的突出矛盾,促进消费恢复成为主拉动力,更大力度扩有效投资,为市场主体创造需求、提振信心”。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及研究部总监庞溟表示,在“拉动内需”的政策引导下,消费不但在稳增长、助复苏等方面挑起重担,同时在调结构、促需求、扩就业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商品和服务消费需求的逐步释放、加快恢复,有望助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对于下一步“能用尽用”哪些阶段性政策举措?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货币政策方面,一方面是用好政策性金融工具,根据地方需求增加额度,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是改革降成本,引导金融机构将存款利率下降效果传导到贷款端,降低实体融资成本。此外,还要用好结构性工具,包括各项再贷款和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碳减排支持工具等。
王青认为,货币政策或将在以下四个方面发力:首先,推动宽货币向宽信用有效传导,重点是引导LPR下调,降低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激发融资需求。其次,督促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尽快落实新增8000亿元信贷规模和新增3000亿元以上专项金融工具,支持基建投资提速;必要时政策性专项金融工具还可进一步增加额度。第三,充分挖掘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潜力,加快相关贷款投放,推动信贷总量增长。第四,监管层可以考虑加大对银行考核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实体经济的贷款投放,优化信贷结构。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认为,货币政策将充分发挥总量和结构的双重优势,助力经济稳增长。一方面货币政策仍会把好货币供给的总闸门,灵活调整逆回购操作,不搞大水漫灌,同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资金利率围绕政策利率平稳波动;另一方面,融易新媒体,央行也会更加注重结构性货币政策的运用,实现对中小微企业的精准滴灌,体现出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的要求。
财政政策还有“大招”
今年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靠前发力,不断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为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财政政策应继续发挥主要作用,用好用足地方专项债额度,加快相关项目的投资落地,避免基建投资后劲不足。同时消费补贴力度可适度加大,弥补疫情冲击造成的消费损失,在新能源车等符合经济结构转型方向的消费领域,可以进一步出台税费优惠等鼓励措施。”董忠云说。
明明表示,财政政策可以从四个方面发力:一是进一步加大留抵退税政策力度;二是加快财政支持进度,支持“三保”工作;三是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指导地方依法用好5000多亿元的专项债务结存限额,扩大专项债使用范围;四是支持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扩大融资担保力度。财政政策的发力将从投资和消费两个方向起到刺激有效需求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召开的国常会决定,依法盘活地方2019年以来结存的5000多亿元专项债限额,70%各地留用,30%中央财政统筹分配并向成熟项目多的地区倾斜。各地要在10月底前发行完毕,优先支持在建项目,年内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