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3 11:23:49来源:中国经济网
在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电子纱、电子布是生产覆铜板及印刷电路板的基础材料,目前电子纱(布)制造商河南光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远新材)正在申报创业板上市。《每日经济新闻》注意到,光远新材于2020年12月在河南证监局进行辅导登记,正式进入IPO辅导期。
而在进入辅导期前,2020年8月,光远新材四家机构股东将其持有的公司股份全部转让,其中三家转让价格为7.3元/股,而这一价格是这三家机构于2019年1月增资光远新材时的入股价格。也就是说,三家机构在持股一年多后,光远新材即将进入IPO辅导期时,以原价退出了股东行列。对于股东原价退出的原因,招股说明书(申报稿)并未详细解释。
超细电子纱项目实际一半产能为粗纱
光远新材主要生产电子玻璃纤维产品,具体为电子纱、电子布系列产品,下游为覆铜板、印刷电路板等生产厂商,最终用于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等各类电子产品。
按照IPO计划,光远新材拟募集资金26亿元,其中12亿元用于“年产7万吨高性能超细电子纱生产线建设项目”(以下简称超细电子纱项目),6亿元用于“年产1亿米高性能电子布智能化生产线项目”,5亿元用于“年产8000万米高性能超薄电子布生产线项目”,3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根据单丝直径不同,电子纱分为粗纱、细纱、超细纱、极细纱等类型,以不同粗细的电子纱织造而成的电子布分别为厚布、薄布、超薄布和极薄布。
招股说明书(申报稿)披露,由于技术限制,境内大部分电子纱企业集中在中低端领域,“境内大部分电子纱企业以生产粗纱、细纱为主,市场竞争较为激烈;而在高端电子纱领域,目前可量产高端电子纱的境内厂商较少,其中极细纱更是由日本日东纺、美国AGY等少数企业主导。”
由此可见,融易新媒体,粗纱、细纱为电子纱的中低端产品,超细纱、极细纱为高端产品。报告期内(2019年-2021年及2022年1-3月),光远新材最大的电子纱产品为粗纱,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19.49%、15.40%、21.47%、27.91%;超细纱收入金额和收入占比持续下降,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13.54%、12.37%、4.35%、3.23%。
对于年产7万吨的超细电子纱项目,光远新材表示,本项目的实施,有利于公司加速布局超细电子纱领域,获得市场先发优势。
不过,记者在超细电子纱项目的环评文件上看到,该项目分两期进行,合计产能分别为G75纱3.5万吨、E225纱1.9万吨、D450纱8000吨、D900纱4000吨,以及C1200 、BC1500 、BC2250和BC3000纱。按照电子纱分类,G75为粗纱,E225为细纱,D450纱、D900纱为超细纱,C1200 、BC1500 、BC2250和BC3000为极细纱。
也就是说,年产7万吨的超细电子纱项目,实际3.5万吨为粗纱,1.9万吨是细纱,只有1.6万吨才是超细纱和极细纱,项目名明确标明“超细电子纱”似乎有“名不副实”之嫌。但招股说明书(申报稿)并未对具体产能情况进行说明,仅列举了部分极细纱的产能,“建设形成C1200、BC1500、BC2250、BC3000等极细纱分别年产1500吨、900吨、800吨、800吨的能力。”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募投项目“年产8000万米高性能超薄电子布生产线项目”中,项目名明确标明“超薄电子布”,但环评文件显示设计产能为厚布4400万米、薄布2500万米,超薄布、极薄布产能为1100万米。对于该项目,光远新材表示,项目实施能够推动我国高端电子布产业发展,有利于扩大公司高性能超薄电子布产品供给。
按照收入构成,光远新材的电子布产品收入,主要来源于厚布、薄布,收入占比较高。超薄布、极薄布的收入金额和占比则比较小。
报告期内,光远新材电子纱产品折合产能分别为9.04万吨、9.04万吨、9.53万吨、3.05万吨,电子布折合产能1.96亿米,2.20亿米、2.82亿米、8570.76万米。此次IPO,光远新材募投项目计划新增电子纱产能7万吨,电子布产能1.8亿米,相对现有产能来说规模较大,未来能否顺利消化还是未知之数。
如何应对行业扩产趋势?
实际上,与上述两大募投项目产能多为粗纱、细纱及厚布、薄布一样,目前光远新材主要收入来源也是以粗纱、细纱、厚布、薄布为主,而粗纱、细纱领域的市场竞争较为激烈,“该类别电子级产品售价受境内市场产能急剧扩张、供需关系和产品结构发生变化等因素影响较大。”
光远新材也因为上述因素影响出现业绩波动。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8.28亿元、8.66亿元、16.99亿元、3.84亿元,实现净利润分别为-4161.40万元、-742.20万元、5.29亿元、6129.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