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30 16:21:58来源: 中国证券报
中国人民银行8月19日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末,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合计53977亿元。人民银行介绍,近年来围绕支持普惠金融、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逐步构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
对于下一阶段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人民银行负责人日前表示,人民银行在总量框架下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会根据经济发展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重点需要实现“有进有退”,把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数量和投放规模控制在合意水平,与总量型政策工具形成良好配合。
兼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
我国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是人民银行引导金融机构信贷投向,发挥精准滴灌、杠杆撬动作用的工具,通过提供再贷款或资金激励的方式,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特定领域和行业的信贷投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兼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日前解释,一方面,人民银行在设计结构性政策工具时,坚持顺势而为,按照目标一致性原则,建立激励相容机制,将人民银行资金和金融机构对特定领域和行业信贷投放挂钩,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更加有效地促进信贷结构优化。另一方面,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具有基础货币投放功能,有助于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信贷平稳增长。
人民银行介绍,目前存续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可从三个维度划分,即长期性工具和阶段性工具、总行管理的工具和分支行管理的工具、提供再贷款资金的工具和提供激励资金的工具。长期性工具主要服务于普惠金融长效机制建设,包括支农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阶段性工具有明确的实施期限或退出安排,除支农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之外的其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均为阶段性工具。
人民银行公布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情况表》显示,目前使用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再贴现、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抵押补充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科技创新再贷款、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
激励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
人民银行表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建立了“金融机构独立放贷、台账管理,人民银行事后报销、总量限额,相关部门明确用途、随机抽查”的机制,联通了金融机构贷款和央行再贷款“两本账”,融易新媒体,有利于激励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实现向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精准倾斜的效果。
具体而言,人民银行按照“先贷后借”模式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而非直接向企业发放贷款。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自主向企业发放贷款、管理台账,之后向人民银行申请再贷款或激励资金,人民银行按贷款发放量或余额增量的一定比例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或提供激励资金。
此外,人民银行介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的领域或行业范围由行业主管部门确定。依托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等行业主管部门的产业基础,运用金融部门现有统计制度或建立专门台账,明确贷款支持的领域或行业范围,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政策合力。人民银行也建立了事后核查和纠错机制。行业主管部门联合金融部门事后随机抽查,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事后跟进,如果发现金融机构贷款台账超出支持范围,将采取递补台账差额、收回再贷款等措施,避免金融机构违规套取再贷款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