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8 19:25:22来源: 中国经济网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十四五”开局之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步履铿锵。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人的关键在于致富带头人要有实干精神。人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起来了,人民美好生活也就进一步得以落实。
近日,平安普惠、平安银行联合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原中国扶贫基金会)等在浙江围绕数字乡村发展经验、平安普惠“数字金融+普惠实践”乡村多维振兴模式案例等进行交流。培训交流会上,甘肃临洮县、和政县、陕西佛坪县、四川西昌市50余位“新农人”参加,为乡村振兴人才建设、落实全链路闭环乡村振兴组合拳迈出重要一步。
从赋农到富农,打通助农供应链
“佛坪食用菌新农人项目”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的“扶贫新农人”项目下,典型的农业赋能缩影。“2021年该项目销售的香菇与黄花菜产品较上一年增收了20%与10%,销售近1万斤。项目以合作社为基础,从技术、品控、组织化建设、价值链管理、品牌效益与销售等多方面,立体化为“新农人”提供产业发展支持,形成小农户与市场的有机衔接。同时,也为佛坪县农特产业提供了稳定的销售渠道。未来,还将通过直播带货、品牌输出等创新形式,助力佛坪县农产品走出陕西、走向全国。”相关负责人在5月17日陕西佛坪“平安普惠产业振兴示范合作社”揭牌仪式上说道。
据了解,自2020年开展以来,“扶贫新农人”协助甘、陕、赣3地,4个合作社,约900户社员实现了增收。在合作社为组织基础上,融易新媒体,平安普惠以“金融+”模式,通过资金投入、项目扶持、搭建经营团队、派技术员驻地教学、拓展销售渠道等方式,帮助扩大该项目规模,形成助农供应链,帮助农户实现持续增收。
在项目具体赋能方面,平安普惠通过“产前”扶智培训、“产中”产业造血、“产后”产销赋能的跟踪支持;联合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从乡村小微群体的实际需求出发,有机结合“数字金融”与“普惠实践”,打通助农供应链,推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数字乡村”与“农业现代化”。
金融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杠杆,对于稳住农业基本盘起到关键作用。但长期以来,始终存在人才、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不对称;加上金融服务供给不足,产业金融发展薄弱的问题始终存在,要实现“活水”到田间作用,丞需各从业机构多层次、差异化发力,加快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科技赋能,数字化金融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让数据成为新“农资”,让手机成为新“农具”,是平安普惠落实乡村振兴的数字化方式之一。
在贵州毕节市纳雍县一处樱桃园内,种植带头人正带领着农户们有条不紊地开展选种、嫁接、栽植流程。
“朋友说可以试试平安普惠,以前我没搞过手机线上贷款,有点害怕被骗。”这位种植带头人正犹豫到哪找人问问,平安普惠的咨询顾问主动上门了。“平安普惠的工作人员驱车几十公里,从贷款常识到国家政策,一一给我讲解,根据我的情况推荐了方案。通过手机APP贷款,还有AI客服一步步指导操作,各环节一再让我确认,让人非常放心。”他说。
在数字化经营理念下,平安普惠运用AI、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超过18年完整信贷周期数据基础上开发的“人+企”风险评估体系,有效整合三农小微主体信用信息,通过多维数据挖掘提高三农小微企业主画像的精准度,自动形成信用记录,有效帮助解决因轻资产、无抵押而带来的融资难问题。
像这位种植带头人一样,通过农村数字普惠金融解决资金难题的小微客户和三农用户还有很多,乡村振兴需要数字化金融“灌溉”。
过去几年,平安普惠不断在实践中找准结合点,以“金融+”模式为为主导,通过科技创新力量,在金融服务最难触达的县域和农村地区,全方位、多举措扩大其服务范围,为金融更好服务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同时以其独特的“AI+O2O”服务模式,超5万人的咨询顾问深入全国各地农村基层提供咨询服务,线上线下有机融合扩大了服务覆盖面,破解农村偏远地区网点布局难题,打破传统农村金融的固有边界。
2021年,平安普惠已累计为超22万名涉农产业小微企业主、农户提供融资服务超380亿元。截至2021年12月,平安普惠累计协助近300位农村合作社带头人及农创者获得帮扶资金超1.33亿元,直接扶持超过800户贫困户,覆盖40个县域,带动周边超10,000人,覆盖14个省份,涵盖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多种农业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