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门楣,光耀着新墙,客家的风情渊远流芳;寻遍万水千山,来到你身旁;何以解乡愁,唯有那犹江……”一首悠扬的歌曲,唱出了江西上犹这方土地上的美丽景象和美好生活。
九十九曲犹江蜿蜒不改,一江两岸山峦起伏依旧,这块曾经被视为落后的贫瘠土地如今展新颜,在绿水青山间绘出了一幅幅梦里水乡、美丽上犹的绚丽新景。
倾力呵护“一江清水”
盛夏时节,行走在依山傍水的水岩乡井仔村,山水依旧,“一湖两岸”却旧貌换新颜,湖中碧波粼粼,两岸青山巍巍。
时针拨回到上世纪90年代,水岩乡井仔村库区水面到处都是渔民生活居住的小木棚。当时为了解决库区渔民的生存温饱问题,上犹县鼓励上犹江库区群众从事网箱养殖,一段时间给当地居民脱贫致富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意侵占水域、投放网箱和设置拦江网等现象逐步增多,结果对湖区生态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对库区的渔业资源及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破坏。
为保护“一江清水”,上犹县举全县之力大力开展阳明湖核心景区、南湖环境整治行动。各级干部知难不畏难,他们下湖听取群众意见,上岸商量政策措施,一条条兼顾“温饱”与“环保”的转产上岸政策迅速出台,得到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库区数十家水上餐馆迅速全部搬迁上岸,上万套网箱网具全部清理到位,560多户群众告别了近半个世纪的“水上漂”生活。
水上餐馆、水上鱼棚搬迁上岸,是上犹县倾力保护上犹江“一江清水”的一个生动实践。以此同时,该县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河(湖)长全覆盖责任体系,深入实施清河、护岸、净水、保水等行动,深入开展河道乱占乱建、乱围乱堵、乱采乱挖、乱倒乱排等“八乱”专项整治,持续开展渔业资源保护专项整治,每年在上犹江流域进行生态渔业人工增殖放流,“河(湖)长制”工作取得了可喜成效,境内九大河流水系水质均达到二类以上(其中阳明湖水质常年保持一类标准),水源水质安全达标率达100%。
美丽城乡如诗如画
碧水潺潺的蜿蜒小河、干净整洁的河边游步道、漫山碧绿的茶山……盛夏,徜徉在国家级生态乡镇——梅水乡园村,群山如黛,一栋栋白墙黛瓦的客家民居簇拥在山脚,一拨拨游客在此尽享荷塘美景、激情漂流、果疏采摘等。
通过治山、治水、治污“三治同步”和治山保水、疏河理水、产业护水、生态净水、宣传爱水“五水共建”,园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不仅提升了生态“颜值”,还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实现了治山治水与治穷致富的“双赢”。园村生态清洁小流域成为江西省第一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
上犹县把城乡当作花来“绣”,以上犹江流域为重点,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三清洁四整治”为抓手,通过开展“乡间夜(午)话”活动,引导家家户户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坚持不懈开展建房秩序整治、渔业秩序整治、林业秩序整治、河道秩序整治,空气、土壤、水质得到全方位保护。
上犹县坚持治山、治水、治污“三治”同步,全面实施了“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以及上犹江陡水流域综合治理、水源涵养工程等项目,构筑起沿江沿河污水处理、农村面源垃圾治理、生态岸线修复、水源涵养林保护等四道生态屏障。在具体项目实施中,坚持不让一户水上人家留在库上、不让一家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流入湖泊、不让一块施工开挖的山体裸露、不让一片白色污染物漂在湖面、不让一个养殖企业落户禁养区等“五个不让”,有效治理了水土流失、农村生活污水、农村河道淤堵、农村面源污染,从源头上保护了生态环境和饮用水源。
优良的生态环境成为上犹的响亮名片,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1.4%,接连摘取了“中国天然氧吧”、“全国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全国“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先进单位”等荣誉。
生态产业蓬勃发展